形象陈列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形象陈列馆 » 网上校史厅

网上校史厅
发布时间: 2013-11-21
  

校史厅以时间为发展线索,集中展示20世纪上半叶北师大从清末初创到西迁陕甘又返京复校弦歌不辍刚毅坚卓的历史。
    1964年,毛泽东主席接见老校长陈垣先生。先生自1929年起担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辅仁并入师大后,接任师大校长,直到1971年去世,担任高校校长长达40多年之久。

19809月,邓小平同志接见我校校友、著名的麻纺织专家酆云鹤女士,祝贺她当选全国政协常委。

2002年,北师大百年校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499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在这次座谈会上,他发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

  


    110多年来,北师大的校名屡有更换,校址多次变迁,但坚持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为人民幸福筑基石、为师生发展谋福祉的初心的标准永不改变。

1898年,光绪帝敕命孙家鼐等人筹建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902年恢复重办的京师大学堂创办速成科,下设师范馆,师范馆即为北师大的前身。

(京师大学堂匾额)


    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更名为优级师范科。1908年,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我国独立设置师范教育系统的开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之初分为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博物农学四类,这也成为全国各地优级师范学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蓝本。

(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事务的张之洞参加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开学典礼)

1907年,京师大学堂举行首届毕业生典礼,清政府铸钟留念。

(北师大校钟)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有力的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中国的新教育运动,与此同时学校成为新文化运动和国语运动的发源地。1919年,学校开设教育研究科并招收研究生,这也是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开始。1922年,首届研究生毕业,授予教育学士学位。1922年建立的高师图书馆,藏书量位居北京各图书馆前列,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其中西结合的新型建筑式样,在北京高校的建筑中也别具一格。

  

  (北京高师图书馆)

木铎最早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形制为外壳金属,木质舌头,木铎为文,宣示政令。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称为“天之木铎”,后来木铎逐渐演变为教师的象征。1916年,学校第一次在校友会杂志封面使用木铎图案,寓意取自《论语》中的——“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931年,木铎第一次成为北师大校徽的主体标志物。

(1916年北高师出版的校友会杂志,封面上是木铎的图样)

五四前夕,“平民主义”教育思潮涌现。学校分别在1919年和1921年聘请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来校讲学、开展调查研究。1919年北高师开办平民学校,在社会上广有声誉,一直持续到北师大西迁,是北京也是全国创办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招收学生最多、成绩最好的平民学校。

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闯将,也在北京高师任教。蔡元培也曾在1921年到北高师为教育研究科学生开讲美学。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共同策划了五四运动的游行活动。

192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由范源廉先生担任校长。这期间培养了2600余名优秀毕业生,建立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至大学在内的完全制师范大学。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董事会制度,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董事会。

  

  (董事会成员合影与董事会成员名单)

北师大的另一个源头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08年,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创立,录取学生145名,毕业学生大部分担任了女子学校的老师,其中有8人任校长。 1924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31年与北师大合并。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校址,位于新文化街45号,今天是北京市鲁迅中学所在地,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当时的女师大,大师云集。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陈独秀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人来校任教或讲演,校园学术气氛浓厚。1925年,女师大风潮爆发,鲁迅和进步学生一起反对强权。风潮胜利后,刘和珍等24名学生骨干在学校门口合影。鲁迅先生题照: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926318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北师大学生范士融牺牲。鲁迅先生为此写下了旷世名文《记念刘和珍君》。


  

(女师大风潮后,刘和珍等24名学生骨干在学校门口合影) 

李大钊先生在女高师先后开设了社会发展史、社会学等课程,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他的影响下,女高师学生缪伯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女党员1921年秋以两高师党员为主体的西城支部成立,它和东城支部一起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党支部。19274月,当李大钊遇害时,我校三位学生与李大钊一起英勇就义。他们分别是共产党员谢伯俞、吴平地和女高师肄业学生张挹兰。

女师大是女学重镇,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以石评梅、黄庐隐等为首的女师大的“女作家群”,闻名遐迩,享誉文坛。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平津高校为了保存国家的文脉,纷纷内迁办学。清华、北大、南开南迁,组建了西南联大。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西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日寇频频轰炸西安,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西汉中,改名西北联大。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国立西北联大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五所独立的国立大学,1940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奉命西迁兰州办学。

 (西安临时大学开学典礼报道)

1940年,学校开始陆续迁往甘肃兰州。在此期间,尽管办学环境艰苦,但师生秉承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师大精神,短短几年间,便在十里店的黄河滩上,重新建起了一个学科齐全、系统完备、规模宏大的一流学府。以京师为基地的木铎金声扩展至西北,在辽阔的西北大地唱响。尽管在艰难困苦的年代,学生们依然有着丰富的课余实践活动。学校社团活动成绩突出,全校性社团有国剧社、话剧社、诗社、文社、歌咏队、书画会等,各系还有壁报会、读书会、演讲会、比赛会等社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西迁师生要求回归复校。1946年7月,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在北平成立,由袁敦礼先生担任院长。1947年,国民政府批准学校恢复“北平师范大学”原名。

  

  部分师生持返平团旗在母校原址的合影

1950年,应林砺儒校长函请,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毛泽东主席还与黎锦熙、黄国璋、傅种孙等教授保持书信往来,为我校主编的《数学通讯》、附属中学等题名。

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的校名

1952年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主体并入我校,人大、燕大、北大教育学专业并入我校,进一步巩固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领先地位。

辅仁大学创立于1925年,是一所直属罗马教廷的天主教私立大学。1929年陈垣先生受聘担任校长,学校设立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下设11个系,并设有医学先修科、美术专修科,同时设置附属中学高中部、初中部,作为教育学院的实验教学基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后,辅仁大学利用特殊国际关系(1933年由美国改归德国教会经办管理),遵照国民政府指示,坚守原址办学。学校大量聘请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的名教授,招收女生,招收硕士研究生。1946年增设农学系,1948年增设人类学系。凭借德国教会的背景,以及陈垣等校领导的坚持,辅仁大学实现了不悬挂日伪国旗、不使用日文教科书、不进行奴化教育的“三不”成就,被誉为沦陷区的学术净土,抗日根据地。同时也是唯一一所被国民政府认可学历的沦陷区大学,有“南有西南联大,北有辅仁大学”之誉。

 

(原辅仁大学主楼)

 

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关于辅仁大学主体部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决定获得周恩来总理同意。陈垣先生接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我校体育、音乐、戏剧专业参与组建北京体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我校体育、音乐、戏剧专业参与组建北京体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院系调整示意图)

北师大严谨踏实的学风受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认可。“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