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 研究成果
从北师大马克思主义教学 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
发布时间: 2021-06-29  

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整个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伊始,北京师范大学就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包括建立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创办政治教育系,并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思想修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快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其做法和经验在当时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即便对于今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就开始着手整顿高等教育,增设马列主义课程,并逐步改造其他课程。1949111日、4日、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三次召开座谈会,研究大学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学问题。1117日,教育部又在北京召开了华北区包括京津在内的19所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集中讨论高等教育的改造方针。

根据上述会议要求,北师大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1950519日,教育部颁发了经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规程》在“总纲”中规定:本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精神,能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进步的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以及有关的专门知识。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政治课为全校本科生各系的共同必修课程,约占全部课程的15%,其科目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文教政策与法令。

1950年《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

正是在北师大等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全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才得以逐步展开。19507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43次政务会议通过了《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全国高等学校应根据共同纲领的第41条和第47条的规定,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借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1950724日至825日,在教育部的主持下,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对近一年来高校政治课教学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会上着重讨论并同意了教育部拟定的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论两门课程的教学要点。

19516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讨论会,修订文、法、理、工各系的课程草案,并拟定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同年9月,教育部还就政治课问题向华北区各高等学校发出指示,再次强调各系拟定教学计划时,应把思想政治课科目作为业务课的主要部分。为了纠正政治课与业务课对立的错误看法,决定取消“政治课”这一名称,将社会发展史改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的科目。

1952927日至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华北区高等学校新民主主义论课程教学讨论会。此后不久,教育部即于107日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具体而又系统地规定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包括课程门数、学时及其讲授的次序等等。115日,教育部又发布了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于政治理论课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政治理论课为公共必修课,具体科目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包括毛主席的其他基本著作和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

根据上述指示精神,北师大着手制定了学校12个系的教学计划,并开始制订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和翻译教材。1953年春,受教育部委托,北师大还草拟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15个系的教学计划草案。新的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来设置各种学科。它包括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科学、外语、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专业课程和教育实习等部分。

1953年秋,北师大把上述教学计划草案,提交全国师范教育会议讨论。会后,教育部于次年412日颁发了师范学院暂行教学计划。该计划指出:师范学院的任务是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与观点、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度文化科学水平与教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师资。为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师范学院的教学计划必须包括政治理论科目。它是整个教学计划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按照这一修订案,北师大在强调政治理论课为共同必修课的同时,对其课程设置作了新的调整,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中文、历史、教育三系加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开设顺序和教学时数上也有所变动,学时比重约为总学时的15%。

在这一时期,北师大在努力抓好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对学校研究生的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建设也做了不少工作。1952底,北师大在院系调整以后,开始招收研究生,并接受兄弟院校的教师来校进修。19531127日,高等教育部制订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而依据这一《办法》的规定,学校又开始把马列主义理论列入研究生教学计划。这样经过3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北师大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二、政治教育系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把培养合格的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事来抓,并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要求。其核心是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以此努力武装自己的头脑。为此,教育部还经常利用假期组织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1950年、1951年、1955年,教育部又多次举办教学讲习班、讨论会和备课会,以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

针对当时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教育部还于19529月发出了《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指出:全国高等、中等学校经过结合“三反”运动的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思想之后,急需树立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建设。而这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加紧培养高等、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为此,该《指示》作出如下特别安排: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培养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

正是依据上述《指示》的要求,北师大于1953年创立了政治教育系,以培养中等学校之急需的政治课教师。下设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中国现代革命史教研室和政治经济学小组,系主任由张刚担任。政治教育系开设的课程有《马列主义基础》、《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四门基础课,以及有关文史、教育、心理、逻辑等20余门专业课程。

教育部同意北师大建立政治教育系的批件

这是一个崭新的系科。它不仅担负起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的重任,还承担了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这对加强学校马列主义理论阵地起了重要作用。经过短短几年的探索与努力,政治教育系的发展迅速,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此期间虽经历过与历史系的短暂合并为历史政治系,但其基本设置并未有多大变动。

1.师资建设方面。截止到195512月,历史政治系各类教研组设置齐全,教职员工达127人,拥有教授24人,副教授3人,苏联专家1人,讲师16人,其中不乏马特、白寿彝、陶大镛这样的专家学者。

2.学生培养方面。政治教育系自1953年开始招生,截止到19559月,本科生人数已达到334名。由于当时中学师资紧缺,第一届、第二届学生均是三年学完本科四年的课程,提前一年毕业。毕业后,他们有的被分配到高等学校、各级党校及宣传部门从事理论工作,当然更多的还是到中学担任政治课教师。尽管在他们即将毕业时,由于受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许多同学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是毕业工作后还受到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与赞誉。

除此之外,政治教育系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据1954年统计,政治教育系毕业的研究生已有72人。1956年,该系还举办了由苏联专家莫洛佐夫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班,招收学员25人。这些都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党团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领导,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搞好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而党团建设工作,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本身也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师大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及思想改造运动,提高了群众觉悟,锻炼了积极分子,使党组织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截止到195512月,全校共有党员855人。其中教师114人,本科生408人,职工99人,研究生76人,工农中学158人。基本上按系和行政单位建立52个支部,史政、教育、速中等还建立了党总支。

与此同时,作为党的后备力量,青年团在北师大的发展也较为顺利。早在19493月,青年团就在师大成立了总支部委员会。当时共有团员187人,书记为冒海天。新中国成立后,团组织在学校的发展更为迅速。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师大已有团员571人。到19539月,团员增至1205人,到19552月,发展到2751人。为加强对青年团员的教育,校团委还于195410月组织了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活动。此后,北师大又分别于19554月和19563月顺利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全校团员代表大会。青年团在师大的发展,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在学校随后的各项建设中,它都很好地发挥了党的助手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北师大还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个新途径。1955年春,学校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业余大学。其任务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向全体教师和职员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凡北师大教师和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员,均可自愿报名,经业余大学批准,成为业余大学的学员。

业余大学的教学和辅导工作由各政治理论课教研组担任,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现代革命史》等四门课程,每周学习四小时。据马克思列宁主义业余大学19552月份工作简报,参加学习的本校教师和行政干部共967人。外校来听课学习的共有310人,到同年31日,校内外参加业余大学学习的人数达1277人。这是当时教师和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途径。

此外,北师大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还作出一项重要规定,就是设立了政治辅导处。19529月,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高等学校实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报告》指出:全国高等学校经过三反”运动和思想改造、组织清理以后,进一步肃清了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整顿了教师队伍,初步树立起工人阶级思想的领导,群众的政治觉悟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空前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亟需进一步在高等学校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以加强党的领导,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建设工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教育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全国高等学校在思想改造学习后,应有准备的在校内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名称可称为政治辅导处。政治辅导处的任务主要是:指导全体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协助教务处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指导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社会活动;掌握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情况,等等。

 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政治辅导处组织条例》

政治辅导处设主任一人,必要时设副主任一人,在校长领导下进行工作。辅导处主任应选择政治理论水平较高、斗争经验较丰富的干部充任。政治辅导处设辅导员若干人,应就教师和学生中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政治品质优良者充任。其主要任务是:在政治辅导处主任领导下辅导一个系或几个系学生的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政治辅导员中应选择若干人兼任政治理论课助教,以便逐步培养成为学校工作中的骨干和政治理论教员。

依据上述报告精神,北师大成立了政治辅导处,并拟定了《北京师范大学政治辅导处组织条例》。《条例》规定:政治辅导处在校长领导下,处理全校的政治辅导工作,掌握全校师生员工的政治思想情况,协助推动师生的政治学习、一般政治思想教育和社会活动,以保证全校工作计划的顺利进行。政治辅导处下设干部科与政治教育科。195312月,北师大在各系设立了兼职辅导员。

政治辅导处及政治辅导员的设立,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更加完善。比如,19546月,北师大政治辅导处就曾对全校思政教育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总结经验,认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必须结合青年的特点,必须正面启发。对一年级的学生,要着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要求学生热爱教师工作;对二年级的学生,要着重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三年级的学生,应结合教育实习,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对四年级学生,要着重进行服从国家统一分配的教育。这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设立政治辅导处及政治辅导员,既是加强学校思政教育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培养和锻炼青年干部的一种有效模式。

(作者:周良书,来源:《北京党史》2011年第3期,略有删改。)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