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 师大事件
一二九运动时期北师大抗日救亡纪实
发布时间: 2019-05-1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一二九运动爆发80周年。爆发于1935年年底的一二九运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平学生为主体的爱国救亡运动。它从1935年秋季开始酝酿,于1935年12月集中爆发,并于1936年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在它的鼓舞下,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从学校走上了抗战前线。毛泽东主席评价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在这场运动中,北师大师生勇敢地走在了前列,成为青年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先锋力量。

华北危机引发的抗日救亡情绪。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有着特定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全境和热河,又通过《塘沽协定》、《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图谋以“华北五省自治”的名义制造“第二个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战略野心暴露无遗,华北面临严重危机。“久为居中驭外之政治中心”的北平成为中日矛盾的重要集结点、打响战争的桥头堡,首当其冲地遭受了日军的威胁。国民政府当局却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心态,不断妥协退让只求苟安。北平的学子们发出滴血的声音,“敌人更聪明了, 竟不血刃的得了华北二省。他们得寸进尺的野心, 固不足异, 但我们政府的含垢忍辱, 何一至于此? 政府当局及学校当局屡次谆谆告诫, 要学生安心读书, 但是敌人的飞机尽在我们头上掠过, 所谓野外演习的炮声震得教室的玻璃窗发抖, 机关枪不断的响着在打靶。这一颗颗的子弹, 好像每颗都打在我们心上一样的难过。先生, 我们能念书吗? ”对日的强烈仇恨、对政府的愈加不满,日积月累,就像巨大的地底火山,只待一个出口,就会喷涌而出。

水灾赈济会与学生自治会的成立。一二九运动的发动,不能不提及水灾赈济会与学生自治会。1935年夏秋之间,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暴雨成灾。因黄河决口,山东灾情最为严重,从济宁到祥嘉处处都“只有半个树冠露出水面”,几百万人挣扎在死亡线上。1935年9月,师大学生发起成立了水灾赈济会,由雷动、曹鹏翔、曹国智、姜化邦、张万璞、杨采、武尚仁任执行委员,与北平市各种水灾救济会相联络,“以作大规模之募捐”,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和相应。1935年10月,北平大中小学水灾救济会成立,北平师大等五校当选为特种委员会委员,成为水灾救济活动的主要组织力量。以救灾活动为契机,北平各校的爱国进步学生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1935年11月18日,以北平大中小学水灾救济会为基础,北平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宣告成立。在中共北平临委的领导下,北平学联很快在抗日救亡中发挥了出色作用。

一二九请愿与一二一六示威游行。华北局势牵动着青年学生炽热的爱国之心。1935年12月3日,新任命的行政院驻北平办事处长官何应钦到达北平。北平学联召开各校代表大会,决定向何应钦请愿。12月9日,北平师范大学和平门外教理学院的同学们冲出军警封锁的校门,石驸马大街文学院的同学走后门绕开军警,大家高举“北平师范大学爱国请愿团”的横标,冒着刺骨的寒风,聚集在新华门。中国大学、女一中、女二中、法商学院、民国学院、东北大学的请愿团也先后到达。“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反对华北五省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此起彼伏。大家推选师大学生自治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陈泽云、东北大学的宋黎、中国大学的董毓华等人为代表,进新华门,期待何应钦的接见。

aDJsaW5rLzIwMTkwMTIyLzIwMTkwMTIyMTAwOTE5NTUyNzE5LnBuZw==

同学们请愿的要求包括: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及其类似组织;反对中日问题秘密外交,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自卫战争;不得任意逮捕人民;立即释放被捕学生。何应钦拒不接见,群情激奋的同学们决定游行示威。队伍先是向西,在西单遭到大刀队的阻挠和袭击,于是绕道小胡同,经西四、护国寺,在定阜大街喊出辅仁大学的同学,向东到沙滩又叫出了北大的同学,队伍像滚雪球一样愈来愈大。在王府井南口,游行队伍遭到军警的镇压,水龙的喷射落地成冰,大刀的寒光入肉现骨,数千人的示威被打散。12月16日,是“冀察政务委员会”预定成立的日子。北平学联决定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16日拂晓,军警包围了北平师范大学,教理学院的同学们利用院内地势高的优势,站在墙内,向墙外的军警头上浇开水,抛砖头,军警被迫退向马路东边,同学们趁势冲出了校门。文学院的同学,采取化整为零然后再聚零为整的办法,巧妙地迂回到天桥。示威游行的队伍声势浩大,在前门外大街鱼贯而行,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在前门车站广场举行的市民大会上,师大学生阎世臣被推为大会主席,他站在自行车拼在一起的主席台上,激昂慷慨地发表讲话。

aDJsaW5rLzIwMTkwMTIyLzIwMTkwMTIyMTAxMTIwNDg0MTY5LnBuZw==

会上通过了三点决议: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通电全国和全世界,誓死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卖国外交,否认广田三原则。晚九点,当示威队伍走到菜市口附近时,预先埋伏下的军警,熄灭了路灯,堵死了通路,用皮鞭、木棍、枪托和大刀,对同学们大打出手。在一个小胡同里,军警就堵截了三百多人。在这次暴行中,师大有60余人受伤,其中20多人伤势严重,是受伤人数最多的学校。亲眼目睹游行示威场面的斯诺写道:“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中国知识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情景振奋人心, 无论是对参加者还是旁观者来说, 都是如此。” 北京的示威举动被全世界报纸用大标题登出, 在几天时间里, 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雨后春笋般出现,抗日救亡的火种在全国点燃。

图片11.png

图片14.png

南下扩大宣传团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平津学联在党的号召下,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农村宣传联合抗日。师大学生姜文彬担任了宣传团的副总指挥,师大32名同学参加了宣传工作。1936年1月3日起,他们夜穿丰台,绕过南苑,经过黄村,沿途演讲、唱歌、演戏、散发传单,进行家庭访问,步行100多公里到达辛立庄。他们不仅同农民广泛接触,还帮助农民组织救国会。1月21日,宣传团在保定同仁中学召开队员大会,商议将宣传团变成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师大同学曹国智提议改名为“民族解放先锋队”,师大学生杜书田草拟的大会发言提纲中,明确提出 “发动全民抗日,争取民族解放,是青年人的历史使命”的倡议。师大同学的意见被中共北平市委所采纳。

1936年2月1日,南下扩大宣传团在师大文学院召开团员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立。大会决定,设立总队部为民先队领导机构,师大学生敖白枫任总队长,王仁忱任宣传部长。此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领导下,民先队迅速扩大,天津、陕西、武汉、广州、成都、济南、上海等地相继成立分部,到七七事变时,民先队已有队员2万多人,成为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得力助手。在民先队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批的青年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走向抗日救亡的前线。民先队成立后,师大迅速建立了分队,阎世臣、李国耀、王文彬、丁发善、郭庆云、苏镜等先后担任过队长,“七七”事变时,全校队员人数达150多人。与此同时,师大学生还积极参加了其他方面的工作,王振华担任北平妇女救国会宣传部长,曹国智担任北平妇女救国会党团书记,杨采成为北平左翼作家联盟的党员成员,以不同形式为团结和发动抗日力量做出了贡献。

aDJsaW5rLzIwMTkwMTIyLzIwMTkwMTIyMTAxMzM0MDI0NzQucG5n

樱桃沟军事训练与联络二十九军。随着华北危机的加剧,一二九运动也在一步步走向深入,青年学生由最初的注重“影响”和“劝谏”当局,发展为“唤起民众”和“争取广泛支持”的责任担当,并在战争迫近、危局日亟的后来,表现出了前线服务、投笔从戎的牺牲精神。成立后的民先队开展了许多活动,如组织读书会、阅读马列主义著作;举办座谈会、演讲会;提倡学习军事书籍和知识,参加军事训练。师大民先分队队员的活动异常活跃,他们在校内组织了200对人的攻防演习。“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这样的歌声常常在同学们中响起。1936年暑期,民先队在西山樱桃沟露营,在红军干部袁也烈和朱明的指导下,练习行军和操练,学习游击战,师大学生姜文彬担任了露营司令官。1936年11月13日,日军轰炸平地泉,并进犯绥远,当地驻军傅作义率部还击,击溃了敌伪军。师大同学发起募捐劳军活动,以示声援,筹谋600多元并派代表到前线慰问抗战官兵。1936年12月12日,为抗议国民党当局逮捕抗日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史良,师大同学参加了“一二一二”游行,在这次游行中,同学们喊出了“拥护二十九军保卫冀察”的口号,营造了联合抗战的气氛。历史有巧合的机缘,也正是这一天,西安事变爆发,张、杨对蒋介石进行了兵谏,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行动由此发生根本的转折,“联合抗战”“一致对外”成为影响时局的舆论主流。1937年暑假,师大学生到西苑二十九军军营,一方面学习军事技术,准备应变;一方面表达支持抗战的志愿,激励抗战必胜的士气。在这次活动中,姜文彬同学担任学生军训队长,林一山同学担任军训队党团书记。他们和官兵打成一片,一同打球一同训练,表现了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谈心交心的军民情谊。正是在军训期间,日本军队再次以无理的借口挑衅国人的底线,然而,挑衅不再有“九一八”式的退缩,日军的开火和进攻,引来的是二十九军的奋起还击,全面抗日战争由此打响,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七七事变”。在中华民族身死存亡的重大关头,同学们纷纷要求走上前线,踊跃要求从事后勤服务,成为二十九军抗日行动的直接支持力量。

党支部和方向引领和组织发动作用。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这个时期,由于北平的党组织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师大党支部的实际行动鲜见于媒体报道和公开活动。后来的挖掘为我们呈现了一些片段。1935年春天,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在师大建立分会,曾为师大党支部书记的周小舟是该组织北平区的主要负责人,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师大骨干人物敖白枫、武尚仁等都是民卫会的成员,北平学联的主要负责人姚依林、黄敬等也都参加了民卫会的工作,他们主要通过周小舟同志与党发展联系,并由周作为介绍人加入了党组织。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共北师大支部设法在学生的洗脸房、图书馆的报架上散发,许多同学借此了解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战线。1935年12月27日,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学生发出“到工人中去,到农村中去,到士兵中去,到游击战争中去,到民间去”的号召,陈泽云、林一山、王仁忱、敖白枫、曹国智、杜书田等作为师大的党团员,在师大的南下宣传和民先分队活动中发挥了组织和领导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一二九运动时期,师大的党支部书记先是王仁忱,1936年4月由林一山继任。随后师大党支部扩大为中心支部,下属文学院支部、教理学院支部以及其他几个大中学校支部,林一山仍为书记。1937年4月,林一山作为北平地区代表到延安参加全国白区工作会议。抗日战争爆发后,师大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爱国师生们,数以百计奔赴抗日战场,参加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张郁光、张仁槐、王文彬、蒋弼、姜化邦等同学英勇牺牲。

仅以本文纪念一二九运动时期为抗日救亡做出贡献的北师大的先辈们!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