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 师大事件
迁址厂甸独立设置
发布时间: 2019-05-16  

 

随着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晚清各地出现了兴学热潮,这为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六日,阳历1908年6月14日,是北师大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清政府决定,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迁出马神庙东街的四公主府,在厂甸五城学堂的基址上,另行建设。从师范馆到优级师范科,再到优级师范学堂,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在探索中起步,经过5年多的发展已自成格局。从此,中国的教师教育走上了独立建制、自成体系的道路。

1908年6月14日,清廷学部上“奏设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遴派监督折”。折中称,“窃京师大学堂,向附设师范一馆,以储养高等师范之才。现在分科大学将次开办,势难兼筹并顾,另行筹办优级师范学堂以储师资。查现在五城中学堂地方,房屋于改设优级师范学堂最为相宜,拟就其基址酌添堂舍,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其五城中学堂,即于附近地方另建。伏查优级师范为教育之本根,非深明教育,才识练达之员,不足以资督率,且现在改建校舍,遴用职员,考录学生,审议教科事体繁剧,臣等详加选择,查有臣部行走候选知县陈问咸,堪以派充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如蒙俞允,即由臣部责成该监督妥为筹划,以重学务……。”清廷当日即复“依议”。

上述内容,可至少呈现给我们三方面的信息。一是作为“储养高等师范之才”的师范一科,原为附设机构,暗含的信息是,其走向独立是迟早之事,是必然的。二是“势难兼筹并顾”一语所显露的,它明示的信息是,优级师范与分科大学在功能定位、办学事项上,分体才能相得益彰,暗含的信息是原有的校舍和设施已不能满足使用,难以实现对二者的兼容和充分保障。三是京师优级学堂的筹划方案,包括选址、建设和监督人选等。对这三个方面,试分述如下。

对于京师大学堂来说,师范一科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的脱离,在不同的建设时段,有着规划上的一脉相承。在1898年光绪皇帝批准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的“总纲”中,已有“别立一师范斋,以养教习之才”的明确要求。这一规划并未因戊戌新政的骤止和大学堂的重建而悬置,反而在1902年清廷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予以完整性的设计。该章程对师范一科的功能定位、课程计划、办学规模、学生出身等,均予以明确。1902年,“师范馆”的招生和随后的运行,基本上是对该方案的落实。

aDJsaW5rLzIwMTkwMTIyLzIwMTkwMTIyMTAwODE2NzMwMTAwLnBuZw==

1904年1月,“奏定章程”颁行,“大学堂章程”和“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并行实施,京师大学堂师范馆面临着照何章而遵的选择。《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对此进行了明确,“原定大学堂章程有附设之仕学馆、师范馆,现在大学预备科及分科大学尚未兴办,暂可由大学堂兼辖。将来大学堂开办预备科及分科大学,事务至为繁重,仕学师范两馆均应另派监督,自为一学堂,径隶于学务大臣。其仕学馆课程应照进士馆章程办理,师范馆可作为优级师范学堂,照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办理。”按照这一规定,师范馆于1904年即改为优级师范科,在学制、学科分类和课程设置上,已按照优级师范学堂办理。1906年8月,派江瀚为监督。办学上从最初的规划到后来的建设,均自成体系,可以说独立设置顺理成章。而仕学馆的命运,则随着进士馆的设立发生了变化。1904年进士馆开学,仕学馆被纳入进士馆,三年后进士馆即告解散。

“势难兼筹并顾”的说法,确是事实。按照“奏定大学堂章程”的设计,完备的京师大学堂,应有三个层次,即预备科、分科大学和通儒院。但大学堂是在“零”的基础上建设的,按照循序渐进的次序,1904年,预备科招生。1910年,分科大学开学。考虑到清政府“需才孔亟”,同时又没有新式教育的基础,从1902年到1904年,速成科成为大学堂的主体,师范馆更是主体中的大头。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在分科办学的探索上,在大学堂中走在了前面。随着预备科的连年招生和规模扩大,特别是分科大学的筹备,势必带来事繁务杂、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重点说一下办学资源的紧张问题。京师大学堂本部,或者说主校区的面积并不大,截止到1908年,总共的面积,“东西所占地面一百零六丈七尺,南北所占地面一百零四丈三尺”,不超过200亩。各类用房,包括学生斋舍、教员住宅等住宿用房,讲堂、器械室、材料室、标本室、礼堂等教学实验活动用房,评议室、办事处、接待所、憩息室等办公用房,厨房、浴所、厕所等生活用房,都加起来,不过15处20所10座765间。承载的师生员工有多少呢,该区域主要是“预备科”、“速成科”、“博物实习科”的所在地,按当时的规模,应不少于1000人。建制相对完整,事务自成一体的师范一科,此时此刻的迁出,亦不得不为之。至于1910年开学的分科大学,很快遭遇“鼎革”式的“变天”,通儒院的设计,则因不合时宜最终夭折。这是后话,清朝的统治者,以及大学堂的管理者,是考虑不到的。

下一步是新堂舍的建设和迁入了。上折中提到的五城中学堂地方,在今天的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当时的位置较偏,在外城的厂甸,由内城到这里,需出前门或宣武门,由西河沿向西再向南才到,原是明清时烧制琉璃的旧洼址。而五城中学堂1902年开办,是我国最早的公立中学(后来成为北师大的附属中学),到1908年,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且具备了较好的办学条件。但一个中学堂的基址,显然尚不足以满足高等学堂的需求,好的一面是,周围倒便于扩展,能为新学堂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也就在五城中学堂的基础上,优级师范学堂增修了斋舍,新建了体操场、理化教室和实验室,具备了办学的条件。这个校址,从1909年一直到1953年的44年中,屡有扩充和建设,除去1937年至1945年间被日伪强占之外,一直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主校址。今天的北师大人,虽然不方便常去看它,但至少不应该忘掉它。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1月14日正式开学,1909年6月迁往厂甸的新校址。为庆祝新校址的启用,学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清廷军机大臣并管理学部事宜的张之洞、学部左侍郎严修、右侍郎宝熙等均临现场。张之洞当场发表训辞,称“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而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故京师师范,若众星之拱北斗,而北斗光细,则众星亦不辨其为北斗矣。是以京师师范关系重大,惟望诸君子善体此义,勉学勿怠。”

作为清廷重臣和一品大员,并代表学部,出席开学典礼,其本身释放出的信号,就能够表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在晚清教育新政中的位置。他的致辞,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明定了宗旨。那就是,要为全国的新式教育提供标准,要做全国师范学堂的表率。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