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年轻时家贫,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只能靠临时教些家馆来勉强维持生计。后在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帮助下,得以进入辅仁附中教一年级国文。尽管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但仅仅一年多,就被分管附中的辅仁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怀辞退。辞退的理由很简单:启功中学都没毕业,怎么能教中学呢?这不符合制度。陈垣先生得知后,又把他安排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做助教。这是启功二进辅仁。但不幸的是,辅仁大学美术系也归教育学院分管。启功做了一年助教后,再次被张怀院长以资历不够为由解聘,不得不再次离开辅仁大学。他在外面漂了几个月后,又被陈垣先生召回,跟着陈校长教大一国文课。从此,启功先生终生与辅仁(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结缘,再也没有离开过。在陈垣校长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之下,启功发奋努力,成为一代文化大家。
启功三进辅仁,留下一则佳话。如同启功终生感激陈垣先生的知遇之恩一样,人们也感激陈垣先生慧眼识珠、惟才是举,为中国培养了一位文化大家。如果没有陈垣,就没有后来的启功。那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怀的刻板教条、墨守成规、重学历不重才学。
“三进辅仁”是启功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可以说决定了他人生的走向。在先生的《启功口述历史》和赵仁珪先生的《启功评传》中都有详细介绍。谈起这段往事,一般人都或明或暗表达了对张怀的批评。可是,冷静地想想,张怀院长做错了吗?我们不能因为启功的成功,而批评张怀僵化。毕竟,谁也没有长着火眼金睛,谁是人才、谁是庸才,一眼识破。万一,他违反了制度,放进来的是一个平庸之人呢?那岂不是失职渎职?
问题的关键也许在于,我们如何在遵守制度与实事求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我们在设计用人制度时,要为特殊人才留出空间。我们常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误读为钻制度的空子。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制度是管总的,而现实却是千差万别的。在执行制度的时候,既要遵守原则,又要因应现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制宜,把制度的原则性与实际情况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制度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除了制度的设计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主其事者要有识才的慧眼,有用才的胆魄,有爱才的胸怀。如何让那些像启功一样的特殊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应该从“启功三进辅仁”得到启发。
(作者:徐可,来源:《北京日报》文化周刊·广场,2020年5月8日,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