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 2025-04-23  

背靠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扎根于全艺术学科汇聚的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发展中做出了多项开创性探索,现今已成为我国影视与传媒教育的高地与重镇。

一、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教育的历史沿革与传统

追溯中国影视教育发展史,北京师范大学与我国近代影像教化实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早在1868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1827-1916)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期间,就编著完成了同文馆和登州文会馆共用的中文教科书《格物入门》共七卷,其中卷三《火学》中,即有“双眼看画镜”“摄影灯”“映画幕”等图示。据考证,“映画”二字的出现是中文教科书中的首例,《格物入门》也成为电影学前史中最早正式刻版印刷的教科书,参与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京师同文馆于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这种前史性的渊源便一并汇入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史基因。20世纪30年代,由时任教育部专员郭有守和陈翰笙发起的“电化教育”(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运动中,近90位学者、官员及电影人组成了近代首个电化教育学术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彼时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校长及学术骨干等亦参与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戏剧和电影界备受尊崇的两位泰斗——焦菊隐、洪深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和艺术系任教,将其丰富的电影及戏剧经验教授给在校师生。

焦菊隐

在影视专业正式设立以前,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教育实践就已经伴随中国近现代影像历史的发展而开始了。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成立了影视戏剧教研室。1992年,由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创建影视教育专业,办公教学地点位于辅仁校区的化学药品仓库小院。初创时期的影视专业由艺术系主任黄会林和4位教师、6位在读硕士生组成,面对简陋的环境与几乎空白的专业建制,师生们从无到有、从宏观到微观地进行了多维探索,围绕发展布局、章程制定、课程设立、教材编写等做了大量夯实基础的建设工作。这一阶段,学科的基本目标得以确立,即将学科建成培养中国影视传媒教育人才、影视传媒研究人才、影视传媒创作制作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影视学科创建初期,除了自身内部面临的简陋环境与艰苦条件之外,还面临着两重颇具挑战的外部形势。一是以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专业艺术院校,已基本摸索出影视技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作为综合性高校的艺术专业,亟需确认自身在影视传媒教育领域的位置与特色。二是西方电影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得到大量译介和引进,并在短时间内占据了压倒性的学术地位,年轻的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教育在西方理论话语十分活跃的语境下,在艺术教育中坚守传统文化底色、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学术任务。

面对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专业综合考量内外形势,及时挖掘自身特点,积极承担学术使命,于发展初期便确立了此后一以贯之的教育传统。首先,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上,充分挖掘并利用综合性高校特有的人文资源优势,博采众家之长,着重培养头脑型、复合型的影视传媒综合人才。其次,在学术和科研立场上,以影视美学民族化为教学、科研底色,持续推动在全球化语境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在学科传统的影响下,1993年4月,经教育部、北京市委、广电部等部门联合批准,影视专业创办了首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品牌核心引领下,坚持“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如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张具有重要品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培养、挖掘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影视策划、创作和运营人才,如知名导演霍建起、宁浩、张杨、施润玖等都曾在此获得首个导演奖。同年,影视专业获批全国综合性大学首个“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点。1994年秋,开始招收首届影视教育专业本科生。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了影视学科全部覆盖的两个硕士学位点,被誉为“三年三大步”。1998年获批全国高校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

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专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重要的开创性成果,究其根源,与专业教师对影视教育的深刻认识密切相关。既要锻造匠气,更要培育匠心,始终是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专业在近30年的发展中未曾改变的主基调。2001年,由我国香港企业家田家炳捐赠的田家炳艺术书院正式落成,创新性地搭建了一个同时拥有影戏剧场、舞蹈练功房、书法练习室、钢琴教室、雕塑工作间和传统教室的综合性、开放式艺术空间。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整体搬迁至本部校区的田家炳艺术楼,由多元艺术学科聚合而成的“艺术与传媒学院”正式创立,首任院长为黄会林教授。

黄会林

建院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在多元化的学院建制中持续展开教育、科研与实践的探索,沿戏剧、电影、广播电视、数字媒体艺术等方向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体系。在2004年和2008年两次教育部艺术学科排名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综合排名均位列全国第四。2007年,由黄会林教授主持、学院多名教授参与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历经数年研究探索,该项目推出了一批在影视传媒教育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课程、教材和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倡导的综合性学科建制思路在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双重考察下得到了验证。2008年,影视学专业被国家认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9年,黄会林教授在“影视美学民族化”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并由该理论出发,于2011年5月启动“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汉字之美”全球创意大赛等原创品牌活动,是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教育推动跨省与跨国协同、理论与实践深度互动的重要创举。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三大支柱的支撑下,学科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2013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电影学本科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在2017年教育部评估中,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一流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位列A+。

二、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特色

在艺术与传媒学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院训引领下,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专业在影视史论、影视创作、影视批评、文化传播和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深耕细作,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化、交叉式的影视艺术教育体系。其一,在机构架设方面,以学科为基础依托,成立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实体机构,获批教育部中国话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设立了纪录片中心、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影像认知与发展研创中心、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等校级中心机构。上述机构共同组成了影视传媒高端智库,打造了学术和服务意识兼备、研究与实践轨道并进的影视传媒教育与研究矩阵。其二,在教学与科研成果方面,经过多年探索,打造出中国电影艺术史、电视学概论、戏剧影视学导论、中国电影经典影片鉴赏、“千古明月”等一批国家级示范精品课、视频公开课程和一流线上课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与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课题40余项,横向课题等百余项,出版著作百余部。其三,在人才培养方面,毕业生拍摄作品获美国奥斯卡电影节最佳短片奖提名、入围美国奥斯卡电影节最佳真人短片竞赛单元,在读学生作品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韩国釜山国际儿童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平遥国际摄影展、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四川国际电视节、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等各类影展,并多次斩获大奖。其四,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至2021年已连续举办28届,成为戏剧与影视学科牵头、并与其他学科密切互动的优质学生实践平台,为影视行业和学界培养输送了大量策划人才、创作人才、宣发人才和研究人才。“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至2021年已连续进行十年,共计有来自五大洲91个国家77所海外高校的804名外国青年完成了779部纪录短片,斩获了包括中美国际电影节年度最佳系列微电影等在内的120余项国际性奖项,创作的影片在五大洲28国展映,出版系列书籍10种。此外,“汉字之美”大型赛事调动了中国内地和港澳台,以及美国、韩国、法国、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人参与。

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教育的发展特色,可大致归纳为坚持“一个中心”、发挥“两项优势”、强化“三个抓手”。坚持“一个中心”是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影视人才的人才培养中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教育的核心要义。在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指引下,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服务国家教育战略,坚守师范教育初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形成人文性、综合性、复合性“三性”并重的新时代育人理念。在不断培养、输送影视传媒复合型高端人才之外,学科还积极助力影视教育师资建设,开展中小学教师影视艺术素养培训,协助培养更多“三性”统一的高端师资力量。在公共美育方面,参与编写教育部中小学影视教材,开设影视通识课和线上课程,开展系列讲座,以美化人,让教学成果惠及校内外莘莘学子。

发挥“两项优势”是指发挥综合性大学和综合性艺术学科的优势。一是综合性高等教育学府的优势。艺术思维的创造性不能依靠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加以提升。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北京师范大学优势学科群开展合作,有助于借助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与平台,夯实人才的文化素养基础,培育创造型人才。二是综合性艺术学科的优势。在聚合多样性的整体规划中,突出影视传媒与其他艺术学科间的跨界融合优势,突出戏剧与影视学科与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等其他艺术学科交叉互动的平台优势。同理,将这种聚合与借鉴进一步扩大到高校优势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叉研究,则有助于影视传媒艺术教育获得更宽广的理论视野,开辟更多元的方法路径,形成更具特色的教学科研成果。

强化“三个抓手”是指强化教学、科研、实践三个重要抓手。在30年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科正是紧紧围绕这三大支柱,建立并强化着产学研互相促进的立体化、复合型优势育人形态。教学上,着力打造完善的影视传媒课程群落,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探索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科研上,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和综合性知名学府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大力提倡、鼓励师生持续产出优质科研成果,建设前沿学术阵地,以兼顾理论性、转化性和时代性的研究,驱动教学不断向前。实践上,强调以人文性、聚合性、交叉性的特色,打造耐得住审视、经得起考验的实践品牌与作品矩阵。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和“汉字之美”全球创意大赛基础上,组织开展剧情片、纪录片、实验片、电视与网络视听节目、戏剧等多维度的实践演练,架设多元化的戏剧与影视实践平台,使大艺术视野下的影视实践为更多学生走入行业、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也进一步促进学科在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形成光彩夺目的“星群效应”。

三、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教育的未来展望

2020年11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关于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新举措的部署性文件《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新文科是立足日益复杂的世界格局,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提出的教育创新发展理念。新文科的四大使命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优秀的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面对新文科的发展要旨,北京师范大学与我国的影视传媒教育亟需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改革创新,主动应变。

一是加强各艺术领域间的相互融通。影视艺术是综合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艺术与技术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融合了电影、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媒体手段,也包含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设计艺术等诸多艺术元素。只有有机融汇各种艺术手段,才能提升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为了充分释放影视艺术的无限魅力,影视艺术人才培养需紧密联动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等多艺术学科,引领学生知晓不同艺术的历史脉络与创作规律。

二是强化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创新。所谓新文科的学科交叉,不仅意味着艺术与文学、历史、哲学人文学科的交叉,也意味着与经济、法律、教育、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工学、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间的交叉。影视艺术本就是依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与变革。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应进一步尝试融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打破文科与理科壁垒,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影视艺术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广泛建立跨专业、跨领域的教育与研究合作,努力培养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综合素质的卓越艺术人才。

三是推进人类文明共同体视域下的交流互鉴,即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中,以影视和新媒体为媒介积极推进国家间与区域间的文化互动,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中拓展视野。影视传媒教育需充分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需注重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在合作对话中促进我国影视传媒的创新发展和国际传播,推动影视传媒学科向世界一流影视文化教育与研究重镇的发展目标持续迈进。

结语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影视艺术高等教育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毋庸置疑,影视艺术的高质量发展对提升国家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现这一目标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实力的提升。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和影视产业的转型升级,呼唤着我国影视传媒高等教育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影视传媒人才为目标,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探索建立具有深度交叉融合属性的中国特色影视艺术学科体系。

(作者:王韵,王娅姝:《艺术教育》,2022年第3期,略有删改)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