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为开展教育实验和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创建实验小学。建校的时候,教育系师生都去参加了义务劳动,挖地基、搬砖头。建成后由教育系领导管理。为此,教育系派出一大批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到实验小学任教,每年还不断充实教育系的毕业生,第一任校长是龚乃传,后来范小韵继任。教育系的黎铮、邱同、苏贞、赵敏成、向玉琴等都在小学任教过。“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归海淀区领导,“文化大革命”后归还给北师大,由学校领导管理。实验小学实行五年制实验,自编五年制教材。学生五年小学毕业都顺利进入了中学学习,实验取得了很宝贵的经验。但是1988年实验被迫停止,因为当时北京市小升初要考试。北京市小学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教材,实验小学用的是自编教材。为了参加小升初统考,实验小学的教学中不得不加入统编教材的内容,这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家长有意见,要求改为六年制,与北京市同步。当时实验小学校长是尤素湘,很不愿意,但迫于压力不得不改。为此,尤素湘在我办公室大哭了一场。
学制改革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问题。196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创立了景山学校,实行十年一贯制。1964 年,毛主席在春节座谈时提出“教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的主张。当年中共中央成立了学制问题研究小组,由林枫任组长。召开了五年制小学、四年制中学、五年制中学以及中等专业学校、半工半读学校等问题的座谈会,但没有来得及制定方案。“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制都改为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文化大革命”后北京市首先改回小学六年制。但是许多学者,包括当时的教育部董纯才副部长,都赞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学制。认为小学生潜力很大,完全能够完成六年的教学任务。而初中开始分科教学,课程骤然增多,学生负担过重,往往在初中二年级就出现学生成绩的分化。实行初中四年制,能够缓解矛盾,提高初中的教育质量。农村地区还可以在初中增加一些劳动技能的培训,有利于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制小学语文教材
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的成立,中宣部秘书长童大林是策划者、创始人。北师大派了四十多位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其中,历史系贺鸿琛担任景山学校的支部书记,还有数学系的苏式冬、陈心五,教育系的刘曼华等优秀教师去任教。中宣部派了方玄初(敢峰)为校长。开展了十年一贯制的实验,自编教材。北师大教育系周玉仁曾经帮他们编过一套小学数学教材。十年制培养了一批合格毕业生。改革开放后改为十二年制度,但小学初中一直实行一贯制。童大林复职后又特别关心景山学校,不时召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龚育之、科委的吴明瑜,北师大则找了丁尔陞和我,以及方玄初、贺鸿琛等参加讨论,讨论怎么把景山学校办好。大家认为要对接国际上教育的发展,重视科学教育,实行教育现代化。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字“教育要面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为景山学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更是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景山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校专家委员会,我和吕型伟、陶西平都应聘参加了。景山学校不追求升学率,不争名牌,而是脚踏实地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率先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20世纪80年代初,北师大副校长肖敬若组织了五四学制研究小组,开展五四学制研究。他退休后,我接手这项研究。1986年,国家教委开始实行中小学“一纲多本”的政策,鼓励大学和出版社编写出版优秀教材。于是全国出现了“八套半”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共二套、上海高级版、四川普通版、广东沿海版、北师大五四制等。为什么还有半套?因为河北省只编了小学教材,没有编初中教材。北师大五四学制教材由北师大中学教育研究中心、教科所所长闫金铎、普教处处长陶卫负责,我又把二附中刘秀珍副校长调来,还有普教处的石淑文、王淑兰等,组成了一个五四制实验研究小组。教材则由北师大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和推广。记得1999年我还陪着出版社负责人到哈尔滨与黑龙江教育厅的领导谈教材使用问题。实验研究小组不仅编写了一套教材,而且到基层开展实验。全国使用这套教材的有山东诸城、烟台,湖北沙市(今属于荆州市)、荆州,黑龙江密山等地区五十多万人。实验研究小组的陶卫、刘秀珍等都经常到这些地区介绍教材的特点、说课、讲课,帮助那里的教师掌握教材,提高教育质量。这项实验持续了十多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后停止。
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我认为有必要把小学和初中统一起来,实行九年一贯制。新建学校可直接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老学校可以把小学和附近的初中结对,逐渐达到一贯。这样可以在课程上进行中小学间调节,有利于实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同时避免“小升初”时的派位遇到的麻烦。近几年来,北京和上海等城市新办了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受到家长的欢迎。但小学和初中学校异校结对还没有看到。如果优质初中能把附近的小学结对起来,一定会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希望能有地方试验,取得经验。
顾明远
(作者:顾明远,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第5期,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