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美育的“实用”与“素养”求索——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专业教育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 2023-05-18  

1902年8月15日“壬寅学制”被提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学校系统中第一次有了“图画”这门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在新式教育系统中开始被普遍接受。

一、实业兴国思想下的手工图画科

图画课程进入新式学堂

当时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国的革命者认为兴国需大力发展工商业,此时发展工商业的瓶颈在于缺乏制图人才,图画课程直接体现了人才需求。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中表示“今工商百器皆籍于画,画不改进,工商无可言。”绘图的技能是创新的基本要素,当时的革命者普遍认为只有具有“绘制”技能的人才才能够主导工业革命。此时的图画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注重实用美术是教育中重要的趋势。

北师大手工图画专修科的美感教育

20世纪初期,除了对实用美术兴国思想的推崇,教育者还普遍认为美术可提升国民素养,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北师大的前身——北高师校长陈宝泉贯彻了这一思想,他为北师大聘请了经亨颐等教育家。经亨颐的美感教育思想影响了北师大的美术教育,他主张普通教育“宜以鉴赏为目的”“制作不过手段,鉴赏乃为目的”“艺术教育之所谓美,非狭义之美,与人格有密切关系者也。”

1915年,北高师增设手工图画科,与音乐教习班一同成为中国高校艺术原初创建学科之一。这一时期全中国手工图画专修科在新式教育中普及了起来。“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首开图画手工科后,到1927年止,开设图画手工科的师范院校共有十三所之多。”

此时,北高师的手工图画科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画图为枝、工艺为叶的思想,聘请教师包括李毅士李祖鸿,号毅士)、陈师曾(陈衡恪,字师曾、郑锦、丁荫、吴彤锡、蔡云林、白常龄。陈师曾教授中国画及中国美术史,李毅士教授西画,郑锦教授图案,丁荫教授建筑学兼手工,吴彤锡教授图画,蔡云林教授图画,白常龄教授图画油画。教师们从教授绘画技能等内容出发,培养了具备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的人才。其中有历史记载的典型毕业生是钟道,他毕业后留校并赴美留学获机械硕士学位,1945年建成我国最早的岩溶地下发电站,改写黔省无水力发电站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学识力量。

图画与手工类的课程形成了他们图像思维的基底,教师的教育不仅教会了他们画图,更让学生学习到了开阔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对“全盘西化”的价值观

陈师曾对思想教育尤为重视,发表了《文人画之价值》,并提出东西方各有特色、发展要融合的概念,这在后世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陈师曾身处实用美术的教学中对图画的实用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曾在《绘学杂志》上发表《专论绘画源于实用说》,文中指出相对于古代的图画以美观玩赏作为功用,现代的绘画应包含更多因素一为叙述性绘画,包含对事件、人物的记录,即“记述事以图者如记物件画像皆是”。二是辅助图纸,“孜证,制度物品作图以资考证”。三是说明,“意义太多难于辨别者绘画以为说明”,其中,“图包括者多而画包括者少。古时图画相结合,现世文明日甚,故区而为二”。陈师曾在文中还指出,传统的“图画”另有一种西方称为“Design”的事物,日本称为“图案画”,与中国所说的“装饰”意义相同。由此能够看出,陈师曾是一位中西融通的美术教育者,拥有此种见识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图画和手工的关系的把握也是平衡的。

陈师曾的《陈师曾讲演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一文中提出,美术教育对人格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技能之上练习目观手摹以练技能,不特图画可以进步,即人之观察力亦当趋于灵敏,故美感教育对于社会上应用之点甚多”。所以,普通高校的教育都需要有图画科的参与,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情感体验完善人格。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北高师的办学方针中传承了下来,并通过学校的教师培养中小学生。

此时的学科美术与设计并存,在图画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传统和西洋结合,课程有手工科目纸细工、木工、制本细工、厚纸细工、豆细工、麦杆细工、竹细工、铁工、铜工、粘土细工、磁土细工、石膏细工、陶土素烧、着釉细工等课程图画科目包括制图学、平面几何画复习、立体几何画法、图案画法、西洋画法、投影画法、阴影画法、透视画法等课程美学科目包括美学概要等。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木工、金工和西洋画教室各一间供教习。

二、实用美术系的发展与专业美术学习并举

课程设置上大力开发实用艺术

北高师手工图画专修科“注重职业手工及图案法,因现时此类科目之教员缺乏,因设此科以造专才”。

通过1925至1927年的手工图画专修科毕业生成绩表可以看出此时期的课表第一学期课程文化理论部分约占35%,实践课约占65%。第二学期文化理论课约占33%,实践课约占67%。从比例上能够明显看出手工实践课程在此时占有明显的高比例。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手工图画科扩大成为了实用艺术系。实用美术的教育还扩展到课外研究会中。1938年,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外聘一批教师为学生组织了课外研究会,涉及美术的研究会人员有缝纫研究会刺绣编织组黄文青先生、缝纫研究会西服组高罗嘉比先生、绘画研究会国画组樊志澄先生、绘画研究会西画组熊唐守一先生。

校外教学拓展专业临摹学习

实用美术的发展并未抑制专业美术教育。1937至1938年,北平古物陈列所开放藏品给学生临摹学习。齐白石、黄宾虹、于非闇、张大千为该研究室的督学导师,每周授课。研究所考核接收北师大推荐的学生吴承俊等18人前去学习。此时,北师大的师生在学习传统的方面获得了古物陈列所的支持,这是北师大记载中一次大规模的校外学习,学生获益良多,其中邢连芳毕业于辅仁大学国画专业,留校成为国画教授。

国内外美术交流活动

北师大档案馆的资料记录显示,美术教育的交流是此时期的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教育部广泛收集各国美术教育材料,希望中国教育部提供1.教育及美术官报2.关于教育及美术之节略报告统计表预算表等3.国会或各部之刊物对于中国之教育足以增进了解者长期见惠本国教育部亦当依照相互之原则将关于西班牙教育及美术之刊物寄赠。”在1933至1948年间学校响应教育部建议,与国外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刊物交流活动,其中包含美术刊物《辅仁美术月刊》5册送中国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辅仁美术月刊》10册同时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由此显示出,当时的学校美术教育活动具有国际交流的作用,美术作品或工艺品起到了国内外教育沟通交流的作用。

在国内美术交流中,1948年辅仁大学美术系参加教育部第四届全国美术展览,教育部训令“美术为精神文化之表征,各国莫不重视……”展览有15人共计19件作品参加。参展教师大师云集,有溥雪斋、陈煦、陆和九、汪溶、溥、陆鸿年、王肃达、梁敬莲、刘彦斌、关广、郑宗、启功、崔兴廉崔杰)、蔡修女、奥地利修士画家白立

三、新中国成立后美术教育新风向

美术教育师资专业化

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术系成为独立的学科。1949年中央教育部派卫天霖先生组建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并任系主任,同时负责美术组,孙一清负责工艺组。1950年,北师大美术工艺系聘请庄言、左辉、辛莽、温庭宽、张松鹤、毕成、张秋海等来校任教。1951年聘请李瑞年、张安治、刘亚兰来校任教,当时美术工艺系设立有绘画、理论两个教研室。1952年,根据苏联专家建议,改美术工艺系为图画制图系。1953年,聘请吴冠中、余钟志来校任教。根据上述师资力量来看,受聘于学校的重要美术家众多,且多为以绘画为主的专业艺术家,这说明国家层面对北师大的美术教育尤其重视。此时,我们不再效仿西方国家寻求“实业救国”,而是力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力量,通过教育使祖国强大起来。

“实业救国”到“美术兴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实业救国的思想变为在对学生的培养中,真正做到不以具体的技能学习为目标,而是对人才进行综合培养。北师大档案中所记载的校徽的设计正是展现了美术与工艺综合的素养。

学生会自主提请学校设计校徽、校旗、校歌,此次设计可说是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体现。目前所用的木铎造型就是出自学生设计者。“1949年12月1日,校委会第19次会议关于学生会提请重行制定校旗校徽校歌案。本校为表现新辅仁之精神,有重行制定必要委托,学生会及工会拟具原则,提交校委会决定。1950年3月31日,校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即照学生会工会所拟原则通过悬赏征求关于校旗校徽内容。1.象征辅仁是革命的前进的。2.表现辅仁进步之特色。3.标明‘辅大’之字形。形式1.简单。2.庄严。3.颜色鲜明。4.颜色要调和。经采用者校旗校徽各奖小米一百斤,校歌奖小米二百斤。”

当时的设计采用投票的形式,最终投票结果是第一名82号,设计人美工系一年级冯葆纯,第二名是同一人的81号作品。现在所使用的校徽木铎的形状即是当年学生所设计的校徽略做修改而来。当时设计评选出的第三名是美工系一年级温景恒。他曾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班长,带领全班参加了开国大典他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投笔从戎35年后重新用艺术的形式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创作了数百件剪纸作品,多次获得奖项,出版了《温景恒作品选集》,至今还能看到他的剪纸作品。

1956年5月,教育部“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科于今年暑假后独立成立北京艺术师范学院”。这次变动虽然使北京师范大学建制内的艺术学科不复存在,但北京艺术师范学院还是其精神的延续。

四、21世纪“美术为人民”

重获新生的美术与设计系

1980年,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恢复组建艺术教育系,张肖虎先生受命担任系主任,包括筹建音乐、美术专业。1992年改建为艺术系,是中国重点高校复合型艺术创建性学科之始。

2001年,在北师大百年诞辰之际,美术专业正式恢复招生,当时称作“美术学系”,主要教师由郭兴华、甄巍、喻建辉等人组建,美术与设计系的课程体系建构便出自他们之手。2002年,艺术与传媒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学科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新兴学院。美术学系升级为美术与设计系。

进入21世纪,北师大注重美术与素养的全方位培养。大学本科四年学制中课程比例如下第一学年23门课程,素养理论文化课13门,专业实践课程10门,专业课占43%第二学年21门课程,素养理论10门,专业课11门,专业课占47%第三学年12门课程,素养理论课5门,专业课7门,专业课占比58%第四学年9门课程,素养理论3门,专业课7门,专业课占比77%。平均总计理论课占比47%,专业课占比53%。其中工艺美术类的课程约占专业课的20%。整体看来,此时专业课比例呈现阶梯式的逐年上升趋势,综合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主要目标。

由于刚刚恢复招生,教师数量较少,学校请来多位知名教授兼任课程教师为学生讲授课程。

公共美术与设计的交融

美术与设计系的公共美术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起先于专业教育推广到全校。当今,随着时代需求,美术系的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通识美术课进行开发,发展出线上线下交相辉映的教学体系。“当油画邂逅水墨”“中国传世名画鉴赏”“经典油画赏析与基础技法入门”等课程成为公共美术教育中十分受欢迎的课程,其中王鹏教授的《中国传世名画》于2021年登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百家讲坛”栏目,在人民大众中大力提升了美术与设计系恢复招生后的社会美育分量。

美术与设计系秉承“联合”“共赢”的理念,将“实用”与“素养”融会贯通,正在形成新时代“美术为人民”的人才培养格局。

“桃李天下”的美术教育未来

从画图课程到手工图画科,再到工艺美术系,最终至今天的美术与设计系,北师大秉承了“教育为人民”的思想,贯彻落实学生为中心的实践理论,培育服务人民的教师队伍。这与早期工艺学科教育的方向略有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从“手工业人才”转向了“具有手工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上。

教师们继承传统,手工实践课仍然包含木工、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等课程通过工艺实地实习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独立思考等品格特征,培养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获得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美术人才。

教师们还实践创新,通过高校力量参与中小学教学的美术教育项目、中小学美术教育测评、全国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培训等项目,实现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贯通。并与全国乃至世界美术教育高等院校合作,提出重构美术教育价值的理念。在2021年召开的全球美术教育大会上形成师范美术教育共同体。

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的教育理念传承了百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革,从为实用而教育转向了为素养而教育,在新时代又转向为人民而教育。众多著名的美术家们、美术教育者在百年间继往开来,教育的理念、内容、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随时代创新,形成螺旋式上升,游走于“实用”与“素养”之间。百年的历史积淀是北师大教师与学生成长的沃土,也是构建美术教育未来的框架。在新时代,美术教育将建立更优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时代的浪潮中为学生、为人民开拓更高、更美、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熙方方、刘聪聪,来源:《艺术教育》,2022年第3期,略有删改)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