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北师大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教材总览
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地理专业教材建设起步较早。这些教材分为区域、部门人文地理教材,如京师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部教授白眉初先生编写的区域人文地理教材《中国人文地理》和部门人文地理教材《地理哲学》。本文主要分析后者,研究界定的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当时的师范馆有史地类专业。1924年6月增订的《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大纲》提出了分设历史系与地理系的构想,但是具体实施分系是在1928年12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人文地理教材是1931年盛叙功先生编译的《交通地理》。该书是根据日本地理教授富士德治郎编写的《世界交通地理概论》编译而成的。此书出版时间距离1928年地理系独立建系仅过去3年。1933年谌亚达先生翻译出版了第一部人文地理学教材《人文地理学》,原书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白吕纳的代表性著作。白眉初、盛叙功、谌亚达等先辈在1949年以前出版的多部人文地理学教材(见表1),成为当时中国大学地理系最重要的教材和参考书。
(表1 民国时期人文地理学教材一览表)
二、黄国璋《社会的地理基础》简介
1.撰写此书的背景
1928年10月,黄国璋先生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国立清华大学地理系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929年暑假,黄国璋先生受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任系主任吴景超教授邀约,撰写孙本文先生主编的《社会学丛书》第六册《社会的地理基础》。吴景超比黄国璋小五岁,也是1928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回国,两人要好。吴景超负责撰写其中的《社会的生物基础》第五册。丛书主编孙本文先生比黄国璋先生长四岁,1925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1928年后在中央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系主任。黄国璋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到,同事王成祖先生帮助审阅了书稿。黄先生虽然写此教材时不在北师大任教,但是在1936-1940年和1948-1952年在北平师范大学任教授兼任地理系主任。
2.本书的内容结构
第一章 社会的各种基础;第二章 社会的地理基础的意义(概论、人的生活与环境、人种与环境、国民性与环境、社会习俗与环境);第三章 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的类别、人们的职业生活、人的日用生活人类));第四章 人的环境(环境的类别、环境因子与人的关系、环境因子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人的环境的变态);第五章 位置与社会(概论、位置与人的分布的关系、位置与人的生活的关系);第六章 气候与社会(气候因子、世界的气候区域);第七章 地形与社会(地形的类别、山岳地带的社会、高原地带的社会、平原地带的社会);第八章 矿藏与社会(概论、矿产的分布的状况、矿藏与人的分布的关系、矿藏与人的生活革命);第九章 土壤与社会(土壤为地理因子之一、土壤与人群进化的关系、土壤的利用);第十章 水与社会(水为环境因子之一、人与海洋的关系、人与江湖的关系);第十一章 生物与社会(野生植物与人的关系、野生动物与人的关系);第十二章 植物的培养;第十三 章动物的豢养;第十四章人口的分布。
3.本书的分析特色
本书的分析逻辑之一是“一纵”,即分析各个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读者如果只看目录,不仔细看正文,就会误解本书是以自然环境决定论为基调的。但若认真阅读就会发现,黄先生强调:“环境有制约人群的力量,人群有支配环境的反应,假使我们不了解这种‘相互’的关系,而要根本地改良社会,我们就不能对症下药,去医治社会的病痛。”(自序)他也强调:“假如人们离开形成社会的主动力去研究生活,那么所得结果也一定是虚而不实的。”(自序)本书系统地叙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认识到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群支配环境的方法是因地而异的。黄先生将地理环境影响总结为三个维度: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
本书的分析逻辑之二是“一横”,所谓“一横”就是将一个地点与其他地点建立起空间联系。黄先生认为一个地点“位置的重要不是一成不变的”(42页),所谓的“位置”就是今日地理学界普遍表述的“区位”。因为在观念、物质互联的世界里,人们对地点价值的判断是变化的,地点也是变化的。1990年代英国地理学家梅西提出的“全球地方感”,本质上也就是这个意思,只是用非二元化的后现代视角,说明了区位的变化。“一横”的分析逻辑在黄先生的硕士论文有清晰的体现。笔者联系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馆员Ellen Bryan,查到了黄先生的硕士论文《上海港》。黄先生在硕士论文中引用了葛德石的中国分区,并用贸易流将中国各个地方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各个区域而言,它们的区位就是在这样的贸易流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
三、盛叙功《交通地理》简介
1.作者和编写背景
《交通地理》作者盛叙功(1902-1990)是金华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部,留日归国后曾任暨南大学教授,建国后曾任教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后任西南师范大学西亚研究所所长。盛叙功先生学术专长为世界地理,20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农业地理》《人文地理学概论》《西洋地理学史》《世界经济地理》等系列著作。《交通地理》是上述系列著作之一,书成于1931年,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交通地理著作。这也应是我国最早的交通地理教材,作者明确自陈可作为商科学生的教材。
2.本书的结构
盛叙功先生的《交通地理》共七章328页,总体章节按总论和分部门交通地理架构。我国后续交通地理学的教材和专著多有延续这一体例结构。本书的分部门交通地理介绍了道路、铁路、内陆航路、海上交通、空中交通、通信机关六个部门,共六章,每章大致按世界和我国两部分组织。其中通信部门也纳入了交通地理研究内容;实际上,直到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部的英文仍是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这一英文名是包含了通信意义的。我国后来的一些交通地理学专著延续了此传统,遗憾的是,当下的中、英文教材和国内交通地理学论文较少涉及通信、邮政。部门交通地理的具体内容又因部门特点或作者资料基础,内容组织略有不同,总体包含了技术与设施特点、地理对交通的影响、交通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世界交通地理情况、我国交通地理情况、规划或愿景等内容,涵盖了交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议题范畴。
3.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交通地理》全书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交通地理学的一般性原理、世界交通地理和我国交通地理。作者用单独一章讲述学科原理,虽然这部分内容相对较少,但反应了作者对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视。在总论中,作者陈述交通地理学为经济地理学的分支,表述交通地理学的研究目的为“研究交通事业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人类活动之关系”,且进一步指出,因自然环境长期不变,故主要任务是关注后者,即两地人民生活与交通的关系。这些论述对后来交通地理学定位的一些争论仍有启示,或亦适用于人文地理学其它分支。
计量方法应用较多是当前交通地理学的特点之一。虽然其时计量革命远未发生,书中缺乏对交通地理学方法的阐述。但书中多有定量陈述,如多处以起讫点交通时间列表来说明交通区位价值,具有矩阵方法应用之意。
世界交通地理部分主要是基于多位日本学者交通地理方面的著述编译整理而成,而我国情况介绍则多有对孙中山《建国方略》中交通事业设想的直接呼应。国家方略为引,日文文献为用,是本书鲜明的特色。特别地,书中多有交通地理学与政治、军事关系的论述,有鲜明的时代感,一些论述至今仍不过时。如书中痛陈的“若欲谋伸展势力于国外,亦先以发展其地之交通,或握有其交通机关之权力为要着”对当前我国交通规划决策和交通地理学在政治、军事方面的研究,亦有原则指导的价值。
四、韩道之《政治地理学》简介
1.作者简介
《政治地理学》作者韩道之是汉阳人,曾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预科、中法大学法学院预科、中国大学预科、北平大学法学院高中、北平师范大学附属高中等单位任教,当年住北平师范大学附近的文昌胡同。著名女作者林海音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韩道之先生还做过北平师范大学附小的主任,但没有考证他具体为何主任。
2.本书特色
本书政治地理学分析要点有三个。第一,强调政治与地理的关系。作者在本书绪论中引用了拿破仑的话:“政治就在地理之中。”第二,强调政治地理的尺度关系。有学者评述此书作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政治地理的尺度关系,"论据是本书作者在1931年首版的绪论中指出:“故政治地理,以地理的范围论,则领域极狭小,内容极简单,不过叙述国家之位置、境域、面积、人口、政体诸端而已。若以政治的范围论,则除上述诸端外,当兼及于与政治有关各方面之地理。如民族之概况属人类地理,气候之影响属气界地理,特产之关系属生物地理。”第三,以政治空间组织途径分析政治地理格局,下文第3点介绍了书中的一个例子。
3.本书与世界地理教材的差异
本书与作者的世界地理教材有差异。作者的另一部主要著作是《高中世界地理》,如果只看《政治地理学》的目录,会误以为这也是世界地理教材。但是细看内容,就知道作者虽按国家编目,但是以政治地理为核。两本书其实是交相呼应的,在《高中世界地理》导言中,作者描述了不同政治态度下的世界地理观,如帝国主义的世界地理观和社会主义的世界地理观。白眉初为《政治地理学》做序言,讲到了世界地理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其大意是世界各国已经是彼此相连的大家庭,各国自身发展,必须了解其他国家。以书中第一章“英国”为例,该章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介绍英国本国的政治地理,除介绍君主立宪制政体外,还介绍了政党特点、政党之间的关系、一级行政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管理国家的政治组织方式。其次是介绍英帝国的海外组成,其中包括领地、自治领地、半自治领地、殖民地、保护国五种类型,而不像今日的世界地理教材,并不做细分。本书的附录也可以体现作者分析世界政治地理的思路。除了附录一“世界各国国体、元首、面积和人口总表(截止日期1932年8月)”外,还有附录二“六大洲(不含南极洲)政治区划总表(含一次世界大战后受益国、受损国、利益不变的国家列表)”、附录三“世界华侨一览表”、附录四“中国之缔约国及其领馆表”。
本书为教材性质。该书封底介绍本书既可以作为中学教材,亦可以作为大学教材(见图l)。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本书的纸版,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微缩文献,1932年再版的电子版(三分之一内容)可见古籍网。有的网站将本书的出版商标注为立达书局或京城印书局都是错误的,前者是销售者,后者是印刷者。此错误标注导致后来引用者也多延续了此错误。
(图1 《政治地理学》封面和封底)
五、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早年留学归来的人文地理学教授,成为教材编译、原创的主力,如黄国璋、盛叙功、谌亚达等。第二,专业教材展现了当年国际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水平和观点,如美国的亨丁顿、法国的白吕纳的观点。第三,虽然是人文地理学教材,但是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如黄国璋的《社会的地理基础》、韩道义的《政治地理学》。先辈与时俱进的精神、开阔的学术视野、报效国家的教育情怀都激励着后辈勉力前行。
(作者:周尚意 戴特奇 张华,来源:《地理教学》,2022年第11期,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