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中国戏剧事业的伟大实践者——记1956年全国劳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焦菊隐
发布时间: 2020-06-08  

人物传记:焦菊隐是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1905年12月11日出生于天津,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及教学改革。1935年至1938年留学法国,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祖国,从事戏剧教学和导演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组成为专业话剧院,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少年心怀戏剧梦

焦菊隐,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焦家祖上曾经显赫一时,其高祖焦有霖在清道光年间做过都御史,曾祖焦祐瀛,是咸丰时期的军机大臣、御史,咸丰临终时委以重任的八位顾命大臣之一。慈禧得势后,焦祐瀛被罢黜,本拟充军新疆,后缓行,得以白丁身份隐居天津。此后家道中落,至焦父焦子柯时更是到了每日赖领取救济粥为生的地步。焦菊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后焦父经亲友介绍给一个盐商当助手,焦菊隐才得以在六、七岁时进入家馆接受初级教育,后入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

这所小学对于少年焦菊隐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一是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特别是注重自然科学的教学,专门设有物理化学实验室,这无疑培养了焦菊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成为他后来研究舞台灯光等技术设施的一个原因。二是在六年级的时候,焦菊隐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一个新剧社,这是焦菊隐从事戏剧活动的开始。1919年焦菊隐考入天津唯一的一所官办中学,俗称“官中立”就是现在的铃铛阁中学。在中学开始了散文诗和小说创作,陆续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后来收入《他乡》《夜哭》两个诗集出版。

焦菊隐很早就对戏剧表现出兴趣,还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便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一个新剧社,自己编剧,在同学家里演出。他第一次演出的戏是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张诚》,他在剧中饰演主角,博得了观众的好评,这是焦菊隐从事戏剧活动的开始。

1924年焦菊隐提前毕业,被保送到北平燕京大学。在大学期间,他翻译并出版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的喜剧《女店主》等;在剧作家的研究方面,焦菊隐发表了两篇重要的论文《论易卜生》《论莫里哀》。1928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前夕,他和熊佛西组织了多幕话剧《蟋蟀》(熊佛西编剧)的演出,因讽刺军阀祸国殃民,而被通缉。大学毕业后,焦菊隐先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后在1930年就任北平立研究院出版部秘书,兼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小说作品讲师。

创办中华戏校

1930年,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想办一所戏曲学校。筹划时他首先想到了焦菊隐,他认为焦菊隐是创办戏校的最佳人选。很快,焦菊隐成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担任校长期间,焦菊隐采取了不同一般的办学方式。当时的戏校和科班,主要是教授戏曲基本功,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却不同,焦菊隐一方面吸取科班教学的经验,聘请名艺人传习业务,一方面对戏校的体制、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革新。中华戏校重视文化教育,所开科目齐全,除学习京剧专业外,还上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素质,达到培养有艺术创造力的“适合时代之戏剧人才”。

为使学生开阔艺术眼界,学校还常组织学生观摩话剧,排练演出自娱。戏校的老师也皆是当时戏曲界、文化界的名人,如王荣山、包丹亭、高庆奎、王瑶卿等。文化课教师有学者华粹深、吴晓玲,剧作家翁偶虹等。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同于以前旧科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首创了男女生合校。在当时大多数学校男女分校,京剧演员上台演出,也是男女不能同台,因此许多旦角演员皆为男性。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与学生订立卖身文书契约。当时的一些旧科班,学生都要与科班签订卖身契约,即在科班学成以后,赚了钱基本都归科班。而戏校的学生,报考录取者试读两月,经考查合格, 家长只与校方订立保证书就可正式入学。

由于焦菊隐校长先进的教学理念,戏校的学生也不同于其他的科班。当年与戏校并存的“富连成” 科班学生都穿长袍、戴帽头,显得老气横秋。而戏校男学生冬天一律是黑色中山装,披斗篷,夏天穿白色中山服,铜扣子,戴大檐帽,不准留头发。女生一律是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留短发,完全是民国女学生的打扮。校内宿舍也很讲卫生,不像科班学生都睡在一个大炕上,极易传染疾病。戏校是每人一床,被褥一律套上白单子,干净整齐。对这所新型戏校,社会各界都很称道,常有人前来参观,其中有不少外国人。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先后办过五科,招收学生200余名。学生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傅德威、宋德珠、李和曾、 王和霖、周和桐、王金璐、李金鸿、沈金波、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高玉倩等皆是戏校的学生。

焦菊隐的多项革新,也遭到社会上一些守旧人士的指责。后来他的办学理念与李石曾也发生了重大分歧。1935年他辞去了中华戏校校长一职,赴法留学。

任教北师大

焦菊隐在巴黎大学攻读文学,毕业时写出博士论文《近日之中国戏剧》。他谢绝了在法国和瑞士任教的邀请,于1938年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救国洪流,参加救亡戏剧活动。他先后在桂林、江安、重庆等地任教,培养了许多戏剧人才。

1946年,焦菊隐再次回到北平,他被北平师范大学聘为英语系教授,后兼任英语系主任。

焦菊隐不仅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还是坚持民主支持学运的爱国者。1948年,北师大发生特务打砸外语系的“四 九血案”。焦菊隐不顾个人安危,走在游行队伍前列抗议当局逮捕学生,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

执导多台大戏

焦菊隐在忙于教学的同时,没有忘记戏剧实践活动。1947年他应中共地下党北平演剧二队的邀请,执导了话剧《夜店》。这是根据高尔基的名著《底层》翻译改编而成的。焦菊隐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真实地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该剧在建国东堂连演三十多场,引起轰动。后来,焦菊隐又排演了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欧阳予倩的京剧《桃花扇》,将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在戏剧的多个领域进行探索。

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老舍应邀写了反映新旧社会变迁的话剧《龙须沟》,特邀当时已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的焦菊隐执导。在排演时,焦菊隐特别强调演员要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他带头组织演员下基层体验生活,后来体验生活成为人艺的一项传统。1951年2月,《龙须沟》在北京剧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台戏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与风格,为北京人艺奠定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风格的基石。

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任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在北京人艺,焦菊隐担任导演先后排演了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武则天》,老舍的《茶馆》,田汉的《关汉卿》《名优之死》等。他有意识地将中国的戏曲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入话剧中。他一台剧一种风格,不抄袭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扎扎实实地开创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焦菊隐排演的这一台台大戏,都是在首都剧场上演的,首都剧场成为焦菊隐排演的戏剧最集中上演的地方。

1962至1963年间,文艺界提出要积累艺术经验,特别要总结老艺术家的创作经验。焦菊隐静下心来,将自己的导演手记、底稿等清理出来,整理成文。焦菊隐的论著已经出版的有:《论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论焦菊隐导演学派》《焦菊隐文集》《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做为剧院的艺术研究专集已出版的有:《〈茶馆〉的舞台艺术》《〈蔡文姬〉的舞台艺术》《〈龙须沟〉的舞台艺术》等。

焦菊隐生前导演的话剧《茶馆》于1980年应邀到联邦德国、法国、瑞士三国1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历时50天。这是新中国话剧历史上第一次出国演出。1983年《茶馆》又应邀赴日本演出,都获得巨大成功。1975年2月28日,这颗艺术之星陨落,焦菊隐因肺癌病逝于北京。

(作者:闫长禄,来源:《工会博览》,2019年第18期。)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