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怀念生物化学家鲁宝重教授
发布时间: 2019-11-20  

鲁宝重教授是河南省新野县人。他生于1903111日。1917年就读于河南信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毕业后,先后担任河南安阳高中教员和开封师范教员兼教务主任。

1931年他被录取为河南公费生派赴德国留学。他在德国学习期间,跟随著名农业化学家魏登哈根教授从事研究工作,历时将近五年,他在教授指导之下,完成了一篇重要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是《维生素C与酶促蔗塘分解的关系》,在这篇论文里,他们用周密的实验结果,阐明了维生素C影响蔗糖酶促分解的机理,并提出维生素C有可能起着植物微素作用的设想,当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鲁宝重于1936年回国,先后担任武昌中华大学和南京前中央大学教授。1946年到1966年他先后担任北平师范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和《化学通报》主编等职。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和化学研究工作,患肝癌久治无效,不幸于196631日逝世,享年63岁。

鲁宝重先生

鲁宝重教授对酶学研究造诣较深,他编著的重要著作有1964年出版的《酶学概论》一书。1965年再版时,他又尽可能地补加了一些新材料,并作了若干调整。我们知道,酶是促进生物化学反应的高效能的物质,对一切生命活动具有巨大的意义。六十年代在国外,酶学在生物科学中已经独树一帜。关于酶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书刊层出不穷,对于酶学的研究,酶学知识的传播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改善都起着重大作用。可是当时在国内的科研和教学读物中,我国自编的和翻译的酶学著作都很少。鲁宝重教授编著出版的《酶学概论》一书,可以说是补救了这一缺陷。

他根据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就酶的化学、动力学、作用机制、生物学以及酶的实际应用等方面,作了一般性的阐述,尤其着重对基本原理的说明,并介绍了酶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简要地讨论了酶的协作。此书还在附录表中列出了几百种酶及其所催化的反应,本书既可为高等院校教学上的参考,也为研究酶学的生化工作者提供了资料和线索。此外,鲁宝重教授还发表了《说“金属酶”》、《酶之化学本质问题》、并和王德宝同志合着了《中国之酶化学研究》等多篇论文。

鲁宝重教授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特别关心培养新生力量。他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治学严谨,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严格要求。他做到了言教身教,备课一直备到脱离讲稿,对讲义仔细审阅,反复修改,连图表上的一个错字都不放过。他不仅关心青年的业务,同时也关心他们的思想,当发现他们有思想问题时,就及时提出意见,既教书,又育人,注意青年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把他们培养成又红又专的人才。鲁宝重教授平易近人,和该可亲,年青同志有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耐心帮助,诲人不倦。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主任鲁宝重教授

鲁宝重教授一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参加了反帝游行示威,并奔赴农村进行宣传。他在德国留学时,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组织的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公开集会。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抗日活动。1945年,他曾与一些进步教授谒见了毛泽东主席。他非常痛恨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各种腐败勾当,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救星。

1946年,鲁宝重教授参加了九三学社,并和九三同志们一起,积极从事反对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的各项革命运动,他曾被选为九三学社第三届、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委会。全国解放以后,他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加强改造,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于在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入党后,以极大的热情和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多年来带病坚持工作。为了给党的四十周年生日献礼,他在同疾病作斗争中,编著了《酶学概论》一书。这本书的稿酬三千余元,他给党委买了一套画,给学校买了一批图书,其余金额全部交了党费,1966年初,在宏伟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感召下,他又决心争取在197171日以前,写出《酶学分论》一书,来迎接党的五十周年。当时尽管他的肝病日益严重,经常生腹水,但他仍然力疾振笔,开始了《酶学分论》的编写工作。怎奈病魔折磨,使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没有完成这一志愿。

鲁宝重教授病危期间,感到自己的疾病难以治好时,要求医生不要给他输血、吃药,把血和药留给别的病人用。他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在和严重疾病作斗争中,他从不萎靡,不叫喊,更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理想。他经常教育子女生活不要特殊化,衣服破了可以补补,只要干净就行了,临终前他谆谆嘱咐子女要做革命接班人,同时要家中把几年来节省下来的二千元作为他最后的一次党费献给了党。

鲁宝重教授离开我们近二十年了。我们怀念鲁宝重教授,要学习他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学习他洽学严谨,诲人不倦的优良工作作风。在党的领导下,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同心同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不息。

(作者:袁翰青,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节选自《化学通报》1985年第4期。)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