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毛泽东和他的老师黎锦熙
发布时间: 2019-10-21  

毛泽东一贯尊敬老师。1913年春他在“免交学费,食宿便宜”的招生广告吸引下,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预科就读。次年,四师与一师合并。一师就成了毛泽东最后完成学业和读书最久的学校。

毛泽东对湖南一师并非十分满意。1936年,他向斯诺谈起一师时还颇多微词。但他仍安然在一师学满5年,直到1918年毕业。这是因为一师有一些教师的学识确实令毛泽东由衷佩服,愿意日日趋前请教。黎锦熙就是这些教师中的一个。

黎锦熙,字邵西,亦作劭西。1890年生于湖南湘潭一个著名书香之家。早年中秀才,后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1913年,黎锦熙因厌恶官场腐败,辞官到四师任历史课教师,他学贯古今,讲课时旁证博引如数家珍,带领学生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畅游。毛泽东一向偏爱文史课程,尤其喜欢听黎锦熙讲课。黎锦熙也很快发现了这位聪颖睿智的青年。他后来回忆说:“在当时的学生中,毛泽东个子很高,显得沉静儒雅。他衣着一向俭朴,一望而知来自乡间。上课听讲时从不浮躁,课间休息时从不和他人打闹,对一切事物总是静思、观察。那时毛泽东就表现了不凡的胸襟,言谈之间不时流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四师与一师合并后,黎锦熙与毛泽东的关系更密切了。他们是师生;也是无话不说的朋友、兄弟。他们特别喜欢在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当时黎锦熙与杨昌济、徐特立等人在长沙李氏芋园创办“宏文图书编辑社”,黎锦熙任主任,住在李氏芋园。毛泽东与陈昌(章甫)、林彬(蔡和森)等同学组织了哲学小组,假日常常到李氏芋园向黎老师问学。仅从1915年4月至8月,黎锦熙的日记中就记有“润之”(毛泽东)之名多达28次!其中润之来14次,“告以读书方法”11次,谈论社会问题3次。几乎每个星期日毛泽东都要到黎家,可见他求学心情之切。毛泽东十分敬佩这位仅较自己年长3岁的老师。1915年9月6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写道:“闻黎君邵西好学,乃往询之,其言若合,而条理加密焉,入手之法,又甚备而完。吾于黎君,感之最深,盖之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并详细地向萧子升转述了黎对于上课和自学关系的看法。毛泽东欲到“深山幽泉,读古坟籍”,“然后下山而涉其新”,黎锦熙认为“此先后倒置也”。黎锦熙指出除博学文史之外,还须具“通识”之才,并详细地介绍了学习历史、地理、文学、体操、图画、音乐、手工等课的必要性和学习方法。

黎锦熙先生

1915年9月,黎锦熙赴京工作。毛泽东于同年11月9日给黎写信,再述欲弃学之事,信中说:“弟在学校,依兄所教言,孽孽不敢叛,然性不好束缚,终见此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侍侣太恶,有用之身,宝贵之时日,逐渐催落,以衰以逝,心中实大悲伤。……渴望兄归,一商筹之。”大约黎锦熙又去信诤言劝说,毛泽东放弃了自学的念头。

1915年至1920年,毛泽东曾六次给黎锦熙写信,关心黎的身心健康,并表敬佩和思念之情。信中说:“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称黎和已故的杨昌济先生“都是弘通广大,最所佩服”,“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视黎为“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的良师挚友。信中还探讨了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等理论问题。黎在日记中称“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1918年和1919年,毛泽东因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和驱逐军阀张敬尧事曾两次到京,均得到黎锦熙的帮助和关心,并一起讨论中国和湖南的解放与改造事。1920年5月,毛泽东离京回湖南,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毛、黎的交往也暂时中断了,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1939年,毛泽东曾从延安托人向黎锦熙问候。嗣后又向黎锦熙寄赠《论持久战》一书。

1949年夏初,毛泽东刚进北平城不久,当他得知北平师院(北京师大解放前夕用此名)有老师黎锦熙、同学汤璪真等人在任教时,于6月17日下午到汤璪真教授家拜访,并用自己的汽车将黎锦熙接到汤家。毛泽东一见黎就起身恭敬地问候:“黎老师,您好!”黎谦虚地说:“不敢,不敢。”后来毛泽东让警卫员买来湘味莱肴宴请在座的诸教授时,执意让黎坐首席,黎则认为主席理应坐首席。毛泽东说:“这里您年纪最大,又是我的老师,哪有让学生坐上座的道理?”在毛泽东的再三坚持下,黎只好坐了首席。席间,黎锦熙曾谈起自己于1945年在兰州参加了“九三学社”一事,使毛泽东对九三学社有所了解。这对于人数不多的九三学社在建国后仍然成为一个在党领导下的独立的民主党派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此后,毛泽东曾数次独访黎锦熙。后来,毛泽东曾自述说:“在我们进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只要有空,我就一个人跑到黎锦熙先生家里去聊天。黎锦熙先生是一位很有学问的教授。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我很佩服他。因此我很喜欢和他聊天。因为和他聊天能得到有益的收获。“当时北平刚刚解放,暗杀事件时有发生。毛泽东因独自一人到黎锦熙家拜访而受到警卫人员的批评。他诚恳地接受批评,说:“接受你们对我的批评,服从你们的安排,初犯不追,下不为例,以后我改就是。”以后,毛泽东与黎锦熙见面就改为请黎锦熙进中南海的办法。他们仍象过去一样,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兄弟,谈古论今,十分融洽。一次,他将黎锦熙及其夫人黄鹤寿一起接进中南海,用湘潭风味的家乡莱肴招待他们。席间,毛泽东频向老师敬酒,给师母挟菜。一年夏季,中南海荷花盛开,毛泽东特意接黎锦熙来一同赏花。

毛泽东主席与黎锦熙先生通信信函

解放以后,黎锦熙在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职。黎锦熙曾因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机构归属和人员编制以及推广注音字母等事项两次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对黎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回答,并安排有关人员具体办理。对黎锦熙所从事的语言文字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怀。

1961年,黎锦熙将多年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毛泽东写给他的6封信、1918年至1921年《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3册、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主持“平民通讯社”的15次通讯稿和《湘江评论》全套5期全部献给中央档案馆,以此向党的40周年献礼。毛泽东看到他早年写给黎锦熙的书信非常高兴,感谢黎先生在漫长的黑暗岁月中妥善保存至今,并让制成仿真件送给黎作纪念。

文革初期,黎锦熙被迫搬到一个狭窄的房里居住。毛泽东得知后指示说:“要给劭西先生安排有工作条件的房子,让他能够搞研究,带徒弟,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怀下,黎锦熙搬到朝内北小街一个独院,使生活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毛泽东尊敬老师是全国尊师重教的典范,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