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学生中有国家机关干部、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报社总编、法院院长……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我的俄语老师陈秋凡先生就是高老师62年前的学生,有了这层师生关系,使我能够近距离接触高老师,聆听她老人家讲述她自己的坎坷而精彩的故事,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深厚的师生情谊。
坎坷人生路
高老师的父亲是山东人,因为贫穷全家“闯关东”来到东北,可惜依然未能改变家境。无奈之下,高老师的父亲孤身一人“闯荡俄罗斯”。他从辽宁海城出发,越过中俄边境,穿过西伯利亚林海,从俄罗斯的最东部走到最西部,最终到达白俄罗斯境内毗邻波兰的维米普斯卡亚的林场,当上了一名伐木工人,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几年,并与一位白俄罗斯农家姑娘相识相爱结婚成家。这个白俄罗斯姑娘就是高老师的母亲。
然而,就在这一对年轻人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的时候,十月革命胜利了,苏维埃政权决定遣送在俄华工回国。高老师的父亲只好带着怀孕的妻子于1918年初返回中国长春,回国不久女儿降生,这个女儿就是高万里。
高老师幼年生活艰辛。在长春读完小学即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为避战祸全家逃难来到北京。高老师辍学,白天在理发馆打工,晚上帮妈妈做裁缝活,直至邂逅留日归来的张厚璁先生,二人缔结秦晋之好。
1949年全国解放,高老师的丈夫张厚璁投身革命,报考了中国革命大学,结业后分配到张家口军事工程学院教日语,当校方得知张厚璁有一个会俄语的妻子,如获至宝,立即招高万里老师加入军校。她到军校还没来得及开课,刚刚成立的中苏友协得知情况,立即借调她到中苏友协开办俄语广播讲座。每天,在广播电台“莫斯科-北京!”开始曲之后,便是高老师俄语朗读的声音。
中苏友协的工作结束后,高老师重回军校任教,后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当时的俄语系人才济济,高手如云,非科班出身的高老师要站住脚,无疑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从父亲身上继承的刚强、坚忍,让高老师敢于面对困难,知难而上,她说:“别人备课用两个小时,我就用四小时、六小时。进入北师大后,每天12点以前没睡过觉,连周末也很少休息。从母亲身上继承的善良、谦和,使高老师与同事、学生能够友善相处。不懈努力之下,她从一个挣扎在低层的普通裁缝女,成长为北师大这所名牌大学的俄语教师,可以说,她挑战了不可能。
夙愿得实现
1984年,年逾花甲的高老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挑战自我,“千里走单骑”,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只身一人远赴俄罗斯探亲。
当时国门刚刚打开,中苏关系尚未解冻,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帮助下,高老师实现了梦想——这年四月,她终于到了白俄罗斯妈妈的故乡,见到了妈妈唯一的亲人玛廖娜姨妈和表弟表妹,替妈妈了却了探望亲人的心愿。她去了爸爸妈妈当年结婚的教堂;她拜谒了外祖父的墓茔。
高老师还有一个多年埋藏于心底的心愿,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高老师对中国共产党心仪已久。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高老师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她经历了中国社会云谲波诡的激烈动荡。上个世纪50年代她刚刚站上大学讲台,工作压力大,怕自己不够标准,不敢提出入党问题;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的弦紧绷,中苏关系紧张,像她这样有海外关系的人,害怕提出入党问题;进入新世纪,随着党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她亲眼目睹了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而激发了更大的政治热情,思想有了质的飞跃。这位耄耋老人,终于为实现埋藏心底多年的夙愿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最令她骄傲和自豪的一步:2006年,在她88岁高龄之际,高老师毅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07年6月20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2007年7月1日,高老师和400名新党员一起,在北师大京师广场参加了隆重的入党宣誓仪式,天安门国旗班部分官兵专程赶来举行升国旗仪式,高老师高龄入党成为亮丽的风景。
高万里老师接受学生志愿者的采访
百岁生日宴
继为高老师举办95岁生日宴后,今年,北京风帆合唱团的歌友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又为高万里老师举办了一场热情洋溢、欢乐祥和的联欢会,祝贺她的百岁生日。
生日联欢会由高老师62年前的学生、风帆合唱团团长陈秋凡先生(原北师大俄语系教授)牵头。虽说古有“程门立雪”、“倒履相迎”等尊师重教的典故,但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身体健康的八十岁的陈团长能为精神矍铄的百岁恩师高万里老师举办百岁华诞,这的确是个“奇迹”,它刷新了不忘师恩的故事,这种跨越一个甲子的深厚师生情谊,让到场的学生、合唱团团员、晚辈为之感慨,为之动情。
高老师的生日宴由陈秋凡团长主持。首先,全体演唱了高老师最爱听的苏联歌曲《喀秋莎》、《神圣的战争》和由歌友张冰叶、王昌荪演唱的《歌唱动荡的青春》。由上世纪50年代留苏生肖徳炳朗诵歌词,全体团员演唱了俄语版的生日歌。
在高老师95岁生日宴时,曾经有一个动人的镜头,就是95岁的高老师和5岁的小男孩刘昊恩(一个合唱团团员的外孙)同台演唱《喀秋莎》。一曲唱毕,高老师把小昊恩拥入怀中。事隔五年,长大许多的刘昊恩又来给高老师拜寿了,而且特意献上了刚刚向老师学会的巴扬演奏曲目《喀秋莎》。会上,大家还为高老师献上了“十高诗”、“百寿图”、“百福图”和歌友孙丕仁亲手绘制的国画梅花《铁骨发新枝生春含馨香》;王超林、曹秀坤代表风帆合唱团为高老师送上鲜花和生日蛋糕。高老师与昔日学生陈秋凡及陈秋凡老师的学生张静涛、孙家汇,一起合影留念,两代师恩永不忘。出于对高老师这位期颐之年长寿老人的崇敬和深爱,合唱团团员们纷纷与老人合影留念。老人脸上绽放出灿烂、幸福的笑容。为表示对风帆合唱团的厚爱、感谢和支持,高老师还慷慨解囊,送合唱团一个大红包,现金一万元作为团费。
高老师对俄罗斯音乐和歌曲情有独钟,面对生日联欢会的动人场面,她时而凝神谛听,陶醉欣赏,时而摇头晃脑,挥手击拍……这种近在咫尺的互动演出,着实让老人家乐和了一把。
会上,心情无比激动的高老师向大家频频鞠躬,并用俄汉双语致辞。老人不断地说:“我太激动,太激动了。你们给我鼓励、力量太大了,所以我才能活这么大岁数。”高老师向大家简短讲述了自己传奇而精彩的人生故事,有幸福,有波折。她也毫无保留地透露了自己的养生秘诀。
高老师没有儿女,三十年前丈夫和爹娘相继辞世,剩下她孑然一身。如何克服孤独,使生活充实而快乐?她的第一个“法宝”——阅读,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第二个“法宝”——听音乐,西洋的、中国的、现代的、传统的、流行的、原生态的、红色经典的、草根的、高雅的,她都喜欢。每天听音乐不少于四个小时;第三个“法宝”——美食,多年来她一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五花肉每天不少于三片。第四个“法宝”——交友,十多年来,与某部汽车连团支部建立了固定的帮扶关系,战士们怕她一个人节假日寂寞,常把她接去,与官兵一起联欢聚餐……外交学院团总支派共青团员志愿者,隔三差五来家里看望,帮高老师打扫卫生、陪伴购物……庆生会上,高老师的讲话充满激情和哲理,打动了每一位在场的人。
如今的高老师年事已高,但思路清晰,精神矍铄,活得阳光,活得充实。
(作者:孙家汇,本文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