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缅怀李小文院士
发布时间: 2018-12-03  

1978年恢复高考,李小文考入中科院地理所。当时我也开始招收研究生,对于成绩优秀的李小文已有所闻。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文开始闻名于中科院地学界,一是由于他在遥感辐射机理建模中的杰出贡献;二是因为他是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派往国外的第一批留学生,学成后即回到中科院遥感所工作,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认为是既有突出学术成就,又有质朴爱国情怀的科学家。

我与小文博士的更多合作与交往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那时我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学院下设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源于早年的地理系。史地是百年老校中具有百年历史的基础学科,而新兴的遥感对地观测具有全球视野、长时间序列的全方位信息探测能力,是对传统地理学观测数据获取方式的重要补充,无疑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地理学与遥感的结合势在必行。但在当年,资环学院做遥感研究的教师还比较少,做遥感基础研究的主要是朱启疆教授带领几名研究生的小组。于是,在朱教授的推荐下,我们在1999年年初引进小文博士来北师大资环系工作,以加强遥感基础研究的力量,加强地理学与遥感的结合,这也为小文开启了作为一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新天地。

李小文教授

小文博士刚来北师大资环系时,工作条件还有点“艰苦” 缺少办公室,更缺少科研设备和遥感仪器。看到他们几位共用朱教授的一间办公室,我就将我在资源环境学院的办公室分出一半面积给小文使用。小文很感激,几次向我表示感谢。而他做得更多的,是马上启动了一系列遥感基础研究和新基地建设工作。

首先,在执行原就承担的重点基金和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863”课题的基础上,他联合国内遥感研究的优势单位,组织启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申报,提出了建立遥感尺度效应与尺度信息转换模型,研究综合定量遥感反演理论,融合遥感信息和非遥感信息,开展地表时空多变要素尺度转换遥感试验等遥感基础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的工作。对此,我和学院都给予了多方面的全力支持。在2000年,他牵头建议的“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被批准立项,作为遥感界的第一个“973”项目,李小文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可以说,这是小文成功建设北师大定量遥感研究基地的开篇之作。

同期,小文还和朱教授一起,筹建了北师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19995月初,我主持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徐冠华副部长,中心名誉主任陈述彭先生,时任北师大校长的陆善镇教授等都到会讲话,表示支持。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遥感界的知名学者以及长期与小文合作的科学家前来祝贺。小文在会上报告了中心科研与教学发展构想。从此,小文就带领着十几个研究生夜以继日地干起来了。他在遥感中心的办公室晚上 11 点前从不熄灯,遇到特别忙时就会通宵达旦。几年下来,小文很快就把这个中心建成了我国定量遥感基础研究的基地,先后建成了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李小文教授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值得自豪的是我与徐冠华院士是他的主要推荐人。2002年由周光召院士聘请,李小文教授兼任了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的一届职务。任务的繁重,使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到研究所上班,晚上则回北师大加班搞科研,同时为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与北师大地理与遥感科学院的科研与教学奉献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对全面推动两个单位的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遥感基础研究从本科教学做起,是小文对北师大地理学科的又一大贡献。他来校后随即申办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建立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如今,这个专业在近年的学科排名中已名列前茅。16年来小文培养的学生们正活跃在遥感基础研究与应用的各行各业、国内国外,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回顾小文博士初来北师大这段不长的历史,我们深为他对地理学与遥感科学事业的贡献而感到欣慰,也为他的过早离开而痛惜。小文博士活跃的学术思想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将与北师大共存,小文亲手带出的这支科研教学队伍定要继续前行。

(作者:刘昌明,中科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