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林砺儒主持北京师大附中片断
发布时间: 2018-05-21  

著名教育家林砺儒于1919年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1922年兼任该校附中主任(即校长)。他勤于实践,勇于改革,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办好附中的工作中。他十分重视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认为教师的人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编写教材靠教师,传业解惑靠教师,因此他一上任就广揽人才,延聘一批名流到附中任课,精选了一些师大毕业生到附中担任教师,把附中办成了在国内颇有影响的中学。

(一)

林砺儒对教师的选聘慎之又慎。其中,聘请石评梅到校任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林砺儒曾在北京女高师体育系讲授教育学,石评梅是这个系的学生。林砺儒在教学中了解到,石评梅的教育学成绩虽然不佳,但很有主见,而且有从事文学的天赋。当时附中开设了女子部,屡欲得一贤才女子以任指导而未成。女高师校长许寿裳,向林砺儒推荐了石评梅。林砺儒亲自与石面谈后觉得满意,但石评梅颇感责任重大,考虑了一天后才欣然应允。并立下誓言:“要为神圣的教育事业而献身”。

石评梅于19236月在女高师毕业,她怀着激奋的心情到附中任体育教员兼女子部主任。她任职6年,始终兢兢业业,不避艰辛,热心教育,爱护学生,有不少创新的业绩,受到同行的钦佩与学生的尊敬。

石评梅开始住在师大设在一个庙宇里的教员宿舍。后来林砺儒考虑到她是一个家在外地的独身女子,有诸多不便,就接她搬到自己家里去住。林砺儒的儿女们视其为大姐,相处甚欢。不知底里的总是奇怪:林砺儒只有两个女儿,怎么竟称二姐三姐?此其故也,石评梅在林家颇感温暖,“好像在温室的枯草日久了又要发点绿”。林砺儒对石评梅寄予厚望。他认为:(一)对学生实行全面教育,以教师人格为重,热爱学生,摒弃“偏信的方法”,石评梅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二)女子应具有才能。石评梅办事负责,性情干练爽直落落大方,一扫妇女的旧习,“又是一位模范人物”;(三)体育教员要“兼具博识,而文雅高尚”。石评梅是这方面的理想人才。为此,林砺儒让石评梅兼教国文课,以事实“造成一个铁证”。评梅住在林砺儒家4年,林砺儒观察她的举动,时时关心她的成长和发展。看到她天真、诚挚,是理想的教师,“而以此处世,就有点不足”,要上当吃亏,曾引导她“多过实际的社会生活,体验社会实相”,使她明白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同在,要用冷静的理智支配感情。评梅已多有进步,而病魔却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林砺儒闻讯眼泪垂流,因为他痛失了良朋和难得人才。

(二)

林砺儒主持师大附中10年,为中等教育开拓出了一条新路。他认为“中学时代,少年男女气质未定,教育的可塑性很大,应着眼于少年期的生活引导”。使少年们的人格放射到各方面去。譬如一株树,要让它发育茂盛,就要让它的根向四方八面蔓延,若堵住几向,单让一向伸张,就不能完全发育,所以他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人格的教育。“要全人格的陶冶爱得园满,那么将来个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

同时,林砺儒还精心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编写了从初一到高三的全套教材。编写原则是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由简而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这套独具特色的教材为全国各地学校所选用,大大推动了中等教育学制改革。他主张“要给学生解决所遇问题的资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而解决问题。他还提出,一切课程都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讲授。认为“教育是人格与人格之交感”,师生间情感交流,教学相长,要求教师非只传播知识.而且应“为人导师”,学生应尊敬先生。

(三)

林砺儒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都已成栋梁之才。他们终生难忘北师大附中及当时的校长林砺儒。现在可以看看这些当年的学生如何评说:

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曾回忆说,他在附中上学时听林先生讲“伦理学”,颇受教益,至今对逻辑学、心理学、哲学等均有所研究。他的作文《评韩》,受到先生的赞赏,称道“够大学三年级水平”,并推荐到《师大月刊》刊登。

著名科学家张维和空气动力学家陆土嘉说:“我们在校时林砺儒先生做主任(相当于校长),他富有进步思想。”“平时很注意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老师们为了培养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茁壮成长,确实费了很多心血,除了学习方面抓得很紧,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外,特别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各种公开的社会活动如募捐救灾、抵制日货、街头宣传救国等爱国运动,都有组织地让学生参加,对同学们日后的成长起了深远的影响”。

山西大学教授郭根在《培养了我一生的师大附中》一文中回忆道:“有一件事是我终生难忘的。我当《校友会会刊》总编辑,我的同乡地下共产党员郭洁民交给我篇稿子,内容是纪念马克思的五月五日诞辰的,我毫不迟疑的采用了。等到刊物出版后,国民党市党部就派一官一警到附中来抓我。当时附中主任林砺儒先生大义凛然地站出来顶住,说不能由总编辑负责,是我们教师没有仔细审查,我们要做检查”。

著名医学家姜泗长、清华大学教授徐璋本撰文说:“我们于20年代中在北京师大附中读过书的学友没有不怀念林砺儒老师的,即使是最顽皮的同学也无不敬重林老师”。他热心教育和毁家兴学,实践了他的伦理学理论。当时的青年是很难体会其深刻意义的。那时学校经费匾乏,常常半年得不到一文钱,面临关闭之境,他两次返乡,售出家中田产房屋,以维持附中教学工作,“使我们这些青少年学生免于鸟兽散而流窜各地”。居今思昔,林老师默默不求闻达的言传身教,为国家的百年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人云“君子之德久而长”其林老之谓也。

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曾多次激动的说:“林砺儒先生是我尊敬的老师,我非常感激他自己和他所主持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给我的教育,这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他引以自豪地讲述了当时给他讲课的老师,念念不忘附中老师们对他的教诲。化学老师王鹤清启迪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允许他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数学老师傅种孙将逻辑推理讲的极为透彻,使他懂得了什么是严谨的科学;国文老师董鲁安憎恨北洋军阀政府,憧憬大革命,使他痛恨腐败的社会,心系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

199110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模范奖章。在授奖仪式上他说:“我还非常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我从1923年到1929年在北京师大附中念书”,“在那样一种艰难困苦的年代,办学真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北京师大附中当时的校长(那时称主任)林砺儒先生却把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的学校,真是了不起。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高中毕业时,理科的课程已经学到了我们现在大学二年级了。所以北京师大附中在那个时候办得那样好,我是很怀念的”。他的感慨出自肺腑,发人深省。

(作者:麻星甫,来源: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09年)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