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最早的校歌创作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由章嵚作词、冯孝思编曲,1914年2月拟定。章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史学家,曾任高师国文部、史地部教务主任,“高师改大”前后任学校国文系主任,学界称他“于学术无所不窥”。冯孝思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开拓者之一,长期在北师大任教,担任音乐科专任教员。该版校歌歌词如下:
礼陶乐淑教之基。依京国,重声施,英才天下期,党庠州序仰师资。师资肇端在于斯。学日进,德务滋,诚勇勤与爱,力行无愧为人师。
该校歌词风古雅,文短意长,涵盖内容全面。它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彰显了北京高师在国家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成就,融汇了学校的校训、育人理念和社会服务追求。
地处“京国”的北京高师是中国高师教育的肇端地。民国初年,百业待举,学校面临厘清办学方位的现实问题。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是国家教育事业兴盛、社会安定富庶的标志。时任校长陈宝泉先生既立足传统也展望未来,认为“教育为国家命脉,师范为教育胚胎”,“促进师范教育之进行,则国民教育根本自固”。北京高师被视为“师资基地”“教育本源”,社会各界对其寄予厚望。
歌词中提出的“诚勇勤与爱”,是北京高师时期的校训,全称为“诚实、勇敢、勤勉、亲爱”(简称“诚勇勤爱”)。北京高师学子在教师的带动下,热爱教育事业,珍惜母校声誉,他们“以教育事业为第二生命,以师范名誉为无上资产”,努力锤炼教师素养。歌词既述母校传统也述办学业绩,集中体现了全校师生振兴民族教育事业的志向和雄心。民国初年的北京高师,因卓越的办学声誉,成为广大青年学子理想的求学地之一。为便于国际交流,学校还编写了同版英文校歌:
ON the Liu Li Chang in the olden days, when my youth was in its spring, oh, I tarried long in a fair retreat, The Normal in old Peking. Rah, rah, rah! For the Normal in Peking. Long I lingered there to win a name, and my heart was filled with a fond desire to drink the cup of fame. Peking Normal is the place I crave, dear old college where for old memories cling, ere I lay me in the quiet grave, May I journey back to old Peking……
1920年前后,教育界人士开始酝酿国家学校系统的整体改革。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施行。北京高师顺应国家教育发展的新需求,着力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经过几年的筹备,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学科结构和办学定位,于1923年正式升格为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暂行组织大纲》规定,“以造就师范与中等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明确并强化了学校的学术研究职能。
1924年,学校推出了由范源廉作词、冯孝思作曲的新校歌。范源廉是民国著名教育家、曾三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是“高师改大”后北京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该版校歌歌词如下:
往者文化世所崇,将来事业更无穷,开来继往师道贯其中。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皇皇兮古都,巍巍兮学府,一堂相聚志相同,朝研夕讨乐融融。弘我教化,昌我民智,共矢此愿务成功。
这首校歌既明示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化使命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了范源廉校长的教育主张和注重培植精神的办校思想。在范源廉看来,“教育为神圣之事业,乃国家生命之所存”。“一国之实力……其相关之事至繁,而教育实其最要者”。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国立高校,经费竭蹶,学潮频发,师资队伍不稳。作为一校之长,范源廉被寄予振发师大人雄心、引领师大发展方向的厚望。在1924年1月的学校开学典礼上,范源廉强调:“无论政局如何纷扰,只要我们个人精神不乱;无论经济如何困难,只要我们大家志气不馁;那么,前途便有无穷的希望。”在这首校歌中,“师道”被三次提及,“振立师道”被认为是师大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是师大人要一以贯之地予以坚持的。这个师道,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更重要的是报国为民的师大责任、继往开来的师大使命、“弘我教化,昌我民智”的办学追求。这首校歌一直唱到1949年。不过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北京改称“北平”,歌词中“皇皇兮首都”一句1934年便改为了“皇皇兮故都”。许多老校友至今还记着它的旋律,不少人还能够哼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生,开始了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师大精神塑造工作。上世纪80年代,学校编写了校史。90年代中期,学校开展了校训征集活动,确立了“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师大校训。世纪之交,为迎接百年校庆,启动了校歌征集活动。广大同师生热情参与,提交了不少有创意的新版校歌。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学校推出了由郑宜作词、尚德义作曲的新版校歌。歌词如下:
天南地北,济济一堂,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严谨求实,博学向上,我们把未来之光点亮。真诚坦荡,锐意图强,今日播撒求知的种子,明朝满园桃李芬芳,为祖国腾飞积聚我们的力量。 天南地北,济济一堂,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严谨求实,博学向上,我们把未来之光点亮。千秋伟业,共铸辉煌,今日满怀憧憬和希望,明朝谱写金秋的乐章,让木铎金声在四海五洲回荡。
这首校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展现出北师大学子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相比前两首校歌,词风通俗,节奏欢快,曲调激昂。歌词中提到的“严谨求实,博学向上”“真诚坦荡,锐意图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北师大的学风和处事品格,“为祖国腾飞积聚我们的力量”“让木铎金声在四海五洲回荡”两句,展现了北师大人的理想抱负和开放胸怀。需要提及的是,歌词中提到的“木铎金声”,是北师大的徽识,它代表着北师大人“继往开来”的办学传统、“一以贯之”的精神传承,象征着北师大人矢志教化、育人兴邦的事业追求。
百年校庆以来,北师大各项事业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广大师生对强化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更加自觉,对师大办学传统、师大校训、师大校风等文化品牌更加珍惜,对学校进一步提升综合性的办学实力、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期待更加迫切。
在此背景下,学校组织力量开始创作新的校歌。2011年,新校歌面向学校师生征求意见。2012年,由梁振华等作词、王诺文作曲的新校歌正式在全校唱响。从此,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典礼、校庆典礼、学校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中放校歌、唱校歌,成为北师大人的必备仪式。现在版的校歌歌词如下:
木铎金声世所崇。学为人师,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砥砺无穷。国运昌,民智弘,育人兴邦肩任重。巍巍师大,兼济天下气如虹,巍巍师大,育人兴邦众愿同。 育才宏基千秋颂。学为人师,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砥砺无穷。立天地,展鲲鹏,薪火相传志恢弘。巍巍师大,治学修身乐为公,巍巍师大,薪火相传志恢弘。
现行校歌注重与前几版校歌的承续关系,充分吸取了前几版校歌的优秀元素,在表现形式上,调和雅俗,融贯古今,是对师大校训、育人理念、时代使命与精神追求等最具师大表现力元素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整合。与前几版校歌相比,现行校歌旨求通俗、义取综合、音调谐和、寓意深远。起首句“木铎金声世所崇”一语双关,它既指师大的办学成就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也可解读为教育的事业、文化的事业、教师的职业、教化的责任从来都受世人的尊崇。歌词中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师大人倡行、各界人士喜欢引用的师大校训,代表着师大人做模范、为表率的治学品格和行事作风。“治学修身”“兼济天下”是北师大的育人理念,体现了北师大学行并重、德才兼修的教学传统以及胸怀天下、报国为民的服务面向。“薪火相传”既指“薪尽火传”的奉献意识和“形逝道传”的淑世情怀,也指泽披后世的文化延续和学问传递,也很有师大的表现力。通篇歌词贯穿了薪火相传的师大志向和育人兴邦的师大使命。
历史上的北师大,曾先后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并入,两校也都有自己的校歌。抗日战争时期,北师大西迁陕甘,曾短时期参与组建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大也有校歌,歌词由黎锦熙、许寿裳二位先生所创作。这些校歌中彰显出的精神追求,也在不同程度上涵养了母校校歌的提炼和创新。上述几版校歌,尽管歌词、曲谱不断变化,但歌词中“育人兴邦”的师大追求一以贯之,对珍惜母校声誉的情感、对母校辉煌发展的期盼弥久而醇。今天,当“巍巍师大”的旋律唱响耳边,勾起我们思绪的,不仅可以是母校曲折而辉煌的过去,也可以是母校光辉而灿烂的未来。
(撰稿:魏书亮、姜文,图文编辑:白媛,来源: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史话微信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