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木铎金声”的由来
发布时间: 2017-09-18  

于每一个北师大人和中国教师来说,“木铎金声”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比如,在我们的《中国教师》里,就设有“木铎金声”的栏目;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既有“木铎路”,又有“金声路”;学校的徽记,就是一个木铎;为庆祝师大百年修建的“木铎金声一百年”纪念碑,高贵典雅,气派不凡,成为校园一景。

然而,“木铎金声”是怎么来的呢?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形就可以看出,铎是一种金属器皿,以铜或铁铸成。在铎的上方,一般都安装有木柄,铎内施钩悬舌。执柄摇动的时候,铎和内置的舌相互撞击,会发出响声。因为是撞击金属发出的声音,所以称之为“金声”。可见,所谓的铎就是铃铛,汉代著名学者许慎和郑玄,都将铎解释为“大铃也”。后来历代的礼器乐器中,也都有铎。

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以金为舌的则称金铎。金铎和木铎不仅制作材料有区别,而且形制也不同。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特别是《明集礼》卷四十九的金铎和木铎图,可以清楚地看出,金铎比木铎体形要大,形制和文饰也更加复杂。二者的功用,更是迥然异趣。有关金铎和木铎的功用,古人有的是用五行来解释的:“铎有以金为之,则取乎义,而于时为秋。秋则其气肃,而以杀为主,故所用多在乎武事。”至于木铎,则是“以木为之,则取乎仁,而于时为春。春则其气温,而以生为主,故所用多在乎文。”(《礼记集说》卷七十九)概括地说,木铎为文,用以宣教布政,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

金铎在旧时用得很少,“惟司马行军执之。”(《论语类考》卷十九)再就是在乐舞中,表演武舞时,用它做道具。这里暂且搁置“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吴子》)不说,放下金铎与“鸣金收兵”的关系不论,只说木铎。

先秦时期没有现代的通讯技术,甚至没有便利的书写材料,宣教布政,往往是口说耳听,再耳听口传。为示郑重,引起人们的注意,往往需要振铎示警。“古人出一号,发一令,皆声以警之。”(《礼记集说》卷七十九)因此木铎用得很广,在《礼记》的《檀弓》《明堂位》《月令》以及《周礼》的小宰、宫正、小司徒、乡师、小司寇、士师、司烜氏中,都有使用木铎的记录。其作用都是发声作响,警醒他人。木铎的使用不限于宫廷朝堂,京师都邑,而且及于乡里村落,市井民间。

《伪古文尚书》的《胤征》,记载的是夏帝仲康时期的事情,其中有“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的说法。遒,过去多读为“聚”,聚集众人,发号施令,所以称为“遒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年的正月,宣令官用木铎在路上宣布教令。木铎在这里起的是号召听众的作用。

人的哀乐之心,喜怒之情,爱恨之意,在诗词歌咏中,往往能得到集中的表达。商周时期,为了解民心,知晓民情,懂得民意,朝廷设立了专门的采诗之官。“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献於天子。”(《汉书·食货志》)每年正月,采诗官手摇木铎,四出巡游,采集歌谣。采集的诗歌,固然有“美刺之诗”,也就是歌颂君王、赞美时政的诗歌,但更多的是那些“怨刺之诗”,即抱怨时政失宜、讽刺社会弊端的诗歌。采诗官将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献给朝廷,或者如何休所说,“乡移於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逐级上呈,最后直达天听。以便天子“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使君王了解民间风俗,知道政治得失,改革现行的政策。

可见,木铎本来是单纯的铃铛,无论是宣政布教,还是深入民间采诗,木铎不过是用来振摇做响,引起他人的注意。但自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用它来指代孔子之后,木铎便具有了新的象征意义。

根据《论语·八佾》的记载,孔子途经仪这个地区的时候,典守的官员请求拜会他,并说:“所有有道德学问的人,到了我所管辖的地区,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由于随行的学生也为他说情,孔子接见了他。他在辞别孔子出来之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着急没有官位呢?天下黑暗的日子很长久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对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意义,历代解说不一,甚至针锋相对。有的说天下大乱,乱极必治,天将使孔子得位施教,制作法度,用来号令天下。有的说孔子一生东西南北,列国周游,四方游说,未尝宁居,如同木铎一样,在道途上向大众宣示。元朝人陈天祥调和众说,认为这些截然相反的观点,也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以并行不悖。“得位设教,盖所以体其木铎之施教所振而言也;周流四方,又所以象其木铎之徇于道路而言也。”(《四书辨疑》卷三)的确,无论孔子是否在位,他都不曾放弃教化的使命,在那个礼崩乐坏、失序无道的时代,他像一只木铎一样,周游列国,振扬斯文。

由于和孔子有了这样切近的关系,加之后来孔子声名日隆,木铎从此逐渐远离了单纯铃铛的意义,而渐渐演化为指代设教或教育之事。比如,“祭酒先生选最难,去年有诏起秋山。师严教育人才际,道在寻常日用间。木铎金声千古振,杏坛春色几时还。斯文一脉关身重,莫叹萧萧两鬓斑。”(《西严集》卷八《赠张祭酒》)《四库全书》中唯一一次出现的“木铎金声”,与“杏坛春色”异文同义,就是用来指教育。

作为我国师范教育排头兵的北京师范大学,当仁不让,以木铎自喻,以引领我国教育事业自任,并自我期许勉励,妥帖恰切,至为允当。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徐勇,原载《中国教师》20076月,总第49期。)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