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 师大纪事
勤“王”护驾
发布时间: 2019-07-15  

一只成年雌虎踱步走过,四只小虎紧随其后。到了镜头前,小虎崽们停了步,两只眼睛瞪得圆溜溜,像是在想:“眼前这是啥东西?”这段萌萌的视频在央视播出后大受欢迎。有观众在网上留言:“虎妈妈不容易,天寒地冻带着小家伙,要加油啊!”网友们不知道,更不容易的,是这段视频的拍摄者们——由葛剑平教授所带领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国家级创新团队。为了让东北虎豹重回境内,葛剑平教授和他背后的团队在深山守望了十年。

东北虎,有300万年进化史。100多年前,东北虎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的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远东。但随着赖以生存的森林不断消失,东北虎被迫背井离乡,迁往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东北虎已被列为濒危(EN)物种。上世纪80年代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东北虎也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东北虎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是一个地区的旗舰动物,真正的森林之王。保护野生东北虎,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物种,而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东北虎,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具有各自调控、调节生态平衡和物种平衡的作用。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草原没有了狼,没有了天敌,不断繁衍的羊将吃光食物,草原生态系统会被破坏。因此,生物多样性越高,物种越丰富,这个系统就越稳定;反之,系统就变得越脆弱,越容易发生灾难性的变化。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葛剑平先生

除了物理监控,还要有队员常年在山里,一趟就是一学期,忍饥挨饿是常事。夏天有蚊虫叮咬,冬天经常零下30摄氏度左右,山里下雪,厚的话有4060厘米,眼睫毛、眉毛、头发上会结冰。要防范不被野生动物伤到,甚至连大小便都要注意控制。一次有一位队员遇到了黑熊,情急之下,他拉响了随身带的响炮,利用爆炸声吓跑了熊,自己的脸却被熏成了黑色。一个暑期下来,林场的护林员见到队员都把他们当成了山场里的孩子……

2013116日,北师大团队的研究人员看到了令人激动的一幕。夜幕中,05号成年雌性东北虎从容地走过镜头,后面跟着她3个月大的幼虎们,它们停顿,好奇地观望摄像头。这也是全球首次记录到野生东北虎1胎繁殖出4只幼虎的镜头!繁殖意味着东北虎在珲春区域能够繁衍、定居,形成族群。回归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森林植被的恢复。

但最难解决的,还是保护区内的人虎之争。虎豹与人类生存范围有很多重叠。人的活动影响了虎豹的食物来源——梅花鹿等动物的数量。林区的狩猎、人参采集、放牧活动,也是虎豹面临的重要威胁。珲春地区每年有40000多头牛在森林里放养,它们与自然界野生的食草动物争夺食物。

眼看着东北虎、东北豹越来越多,本来是件好事,可难以解决的矛盾却让葛剑平再也坐不住了。他曾经在实验室里、在山上“坐”了十年冷板凳。即便在2007年、2010年相继拍到了国内第一张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照片,他也没让这些爆炸性的消息传播出去。

随着研究深入,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葛剑平觉得必须要国家出手,否则将错失良机。他第一个联系了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会议室门口拦住了他。但巴音朝鲁有两个重要会议,仅答应给葛剑平最多5分钟的时间。“一分钟就够了!你家院子里有27只虎,42只豹,你到底管不管?”葛剑平的这句话让省委书记十分吃惊:“呀!谁也没告诉我!”随即推迟了其他会议,听了他一上午的汇报,并指示省发改委主任立即赶来开会。十年来从未发表的数据、论证资料在那一天的时间里倾囊而出。

彼时吉林省制定的发展战略是西部加强湿地保护,中部工业发展,东部是绿色转型,但在东部一直没有找到“抓手”。巴音朝鲁的一句话令葛剑平记忆深刻:“东北虎、豹将成为吉林绿色转型的魂。”

程建平书记调研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听取葛剑平教授汇报

在随后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在得知吉林境内现有27只野生东北虎后,总书记说:“这是好现象,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没过多久,中央办公厅督促葛剑平在5月底前提交详实的建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还亲自带队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总结。

2016127日,民盟中央和吉林省政府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保护战略研讨会,一份保护蓝图呈现在大家眼前:在今年内将吉林省珲春、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建设成一个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景观连续的保护区域;2020年以前,在中国境内建成一个面积超过20000平方公里的虎豹分布区,将承载东北虎100余只和东北豹200余只;同时着手谋划虎豹回归长白山和小兴安岭行动……

1980年,新疆农业大学数学生态学师资班共招生46人,现在国内真正在做生态研究的只剩两个。那个以为生态是“生活态度”的年轻小伙,如今也已一头银发。无论是在深山老林里观察濒临灭绝的老虎,还是在政协平台上提出改革建议,这位年过五旬的学者骨子里的豪爽和干练,和在地头割一望无际的麦子时,一般无二。

(本文节选自2016425日的《北京日报》)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