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美育历程与代表人物(1902-2022年)
发布时间: 2023-06-20  

20世纪初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大力译介“美育”概念与理论以来,我国美育事业在彼时中西、古今剧烈对撞的大变局中艰难起步,迄今已有百余年历程。“美育”概念自引入伊始,就与民族危机深重时代的国民素养提升紧密相连,甚至被置于现代教育的总体框架中,着力于培育“完全之人物”。其后,我国美育事业随历史演进而一路跌宕前行。步入新时代,在网络文化兴盛、媒介融合加速等多重语境下,美育日益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文化与教育战略,“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成为迫切的时代课题。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立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历经120年风雨。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立之初图画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既与校史同步,也和我国美育事业偕行。依托艺术教育与人文学科的显著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在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等领域深耕厚植,并积极介入社会美育,可谓我国高校美育事业发展的典型。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与我国美育事业大发展的双重语境下,梳理北京师范大学美育的历史进程与代表人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历史进程

对于高校美育建设而言,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是重点。围绕艺术教育这一中心环节,高校美育才能建构起囊括课程教学、艺术创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在内的高校美育体系。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的建立与艺术教育的开展为主线,初步将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事业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创与探索期1902-1948年)。民国初期,在蔡元培等人的力主下,美育首次被纳入国家教育方针。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谓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但此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在政权更迭、战乱频发的时局中,美育事业沉浮不定,美育自身规律日益被革命救国、党同伐异的政治诉求所遮蔽。

在上述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事业走上艰难曲折的路途。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设之初的图画课程。如果从艺术学科发展而言,其真正确立则是1915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设的手工图画专修科。1916年,为提倡美育,学校又增设音乐练习班,分初、高两级。北京师范大学的另一前身——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则于1920年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并于翌年独立为音乐科,其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较为正规的高等师范专业音乐系科”。1933年经调整整顿后,学校的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实用艺术系与体育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整体西迁,美育工作随国族命运而颠沛失所。1946年学校复迁北平,下设有音乐系和劳作专修科,这两个系科在1949年分别改制为音乐戏剧系、美术工艺系,成为彼时我国师范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师范大学美育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经历了从单科课程到多门类学科建设的探索,到1949年前后建立起美术、音乐与戏剧为主体的多门类学科体系。另一特色是以艺术师范教育为主,且经历了从小学师资培育为主向中学师资培育为主的转变。学校发展初期,尚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但此后日渐转变重心,“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

第二阶段为调整与分化期1949-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育曾一度被写入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中。例如,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都明确规定:“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育”一词逐渐淡出各种教育政策与法规,美育事业也“由于政治因素被抛进历史的低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彼时实力最雄厚的公办艺术学科,可谓新中国北京高等艺术教育学科的重要基地。不过此后,随着艺术学科经历多次调整与分化,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事业陷入困顿1952年,音乐戏剧系的戏剧专业并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6年院系大调整,图画制图系的制图专业并入数学系,图画专业和音乐系从学校分出,成立北京艺术师范学院。至此,北京师范大学建制内的艺术学科不复存在。

正如有论者所言,“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从北京师范大学剥离后,使得北京师范大学的建制中缺了艺术教育这重要的一环,对于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学科完整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在十分重要的美育教育环节上的缺损,甚为可惜。但另一方面应当看到当时的这一调整方案的示范作用,对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之大。”随着艺术学科的剥离与分化,学校美育队伍和美育经验得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音乐学院以及其他相关重要的艺术教育机构中延续,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对于我国高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做出的特殊贡献,是北京师范大学美育的余脉和回响。

第三阶段为重建与深化期(1978-2012年)。步入新时期,美育重回人们的视野,日渐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随着1986年12月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的成立、1989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的颁布,“我国美育事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自此之后,美育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我国美育事业也在这一阶段取得了长足而快速的进步。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北京师范大学美育开始了重建之路1980年恢复组建艺术教育系,筹建音乐、美术专业1992年根据艺术教育新形势,及时将影视教育纳入扩建后的艺术系2002年,批准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下设影视传媒系、音乐系、美术与书法系、舞蹈系等。与此同时,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学校于1992年建立针对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公共艺术教研室,全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初具规模,美育逐渐成为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这一时期,相关校园文化建设也卓有成效。1986年初创立的“北国剧社”迅速成为首都大学生艺术团中的佼佼者,甚至成为“第一个被写进中国戏剧史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而从1993年筹备发起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更是影响力不凡,逐渐积淀为北京重要的文化品牌。

C-45北国剧社演出.JPG 

1 北国剧社的演出

纵观这一时期,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在重建与深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全学科、协同式格局。一方面,在新世纪初成立的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学术与创作并进的独特学院另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与师范艺术教育开始协同交互、融合发展,并借助高校美育优势积极介入社会美育。

第四个阶段为守正与创新期(2013-2022年)。步入新时代,美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成为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工作指南。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同年8月30日,他进一步提出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课题。

这一时期,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也在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成立,目的在于整合全校美育资源,建立多层次的美育育人机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目前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位列学校六大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对学生的审美人格培养助益显著。据统计“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9月至2019年3月,约有23077名本科生选修了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这一数据在同期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在艺术创作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品牌构建方面,音乐剧《往事歌谣》、舞台剧《小宇宙》、国际音乐周、传统文化推广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等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发挥美育优势,参与到中小学美育或社会美育中。例如,参与北京市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高参小”项目,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等国家重大文艺活动。面对当前互联网营造的全新环境,学校也积极创新美育方式,打造各类线上美育活动形成融媒体美育矩阵。整体来看,学校正日益建构起具有北京师范大学特色的美育模式,打造高质量的高校美育体系。

二、美育代表人物

120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底蕴深广的美育传统,锻造了一支薪火相传的美育队伍,涌现出一批富有影响力的美育人物。其中,既有艺术领域炳耀业界的名家,也有其他文史学科会通开新的大家既有传道授业的执教者,也有负笈求学的受教者。

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代表人物首先表现在艺术学科涌现出的诸多艺术创作者、理论家与教育者。其中,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策源地,美术学科可谓大家云集,涌现出诸如陈师曾、经亨颐、卫天霖、李瑞年、启功、张松鹤、吴冠中等一批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卓有建树的人物。音乐领域,先有萧友梅主持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后有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老志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执掌音乐系,又有作曲家张肖虎在20世纪80年代初奉命重建艺术教育系。此外,在此执教过的还有蒋风之、雷振邦等音乐大家。戏剧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洪深、焦菊隐皆为我国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戏剧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校美育事业从原有的美术、音乐和戏剧学科向影视、舞蹈与艺术学理论等方面的扩展,北京师范大学涌现出一批至今仍然活跃在艺术教育领域的人物,例如影视传媒领域的黄会林等。

洪深.jpg 

2 洪深

焦菊隐.jpg

图3 焦菊隐

尽管艺术教育为美育的主要抓手,但无论在宽度还是深度上美育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艺术教育。相比艺术教育,美育更加强调通过审美教育所达成的心灵培育与人格完善,因此,其所利用的教育资源更加广泛多样。凭借显著的文史学科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其他人文社科领域也涌现出许多重要美育人物。早在20世纪初,以梁启超、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史巨匠就曾执教于此,留下了现代中国激荡人心的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陈垣、钟敬文、黄药眠、李长之、童庆炳等一批文史大家也以他们的人格魅力与育人实绩留下了深刻足迹。

除教师队伍之外,北京师范大学还培养出俞剑华、王洛宾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美育工作者。此外,还有更多曾深受北京师范大学美育濡染的默默无闻的学子,他们此后进入了与美育相关的行业,延续着北京师范大学美育的薪火与精神。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由上述诸多名家编织出的璀璨夺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美育天幕中,最明亮的一颗大星,无疑是启功先生。或者说,启功是北京师范大学美育最富代表性的核心人物。这一方面是由于,启功作为当代我国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自20世纪50年代初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以来便深耕于此,留下了丰富的人生足迹和教育实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以平易通达的人格魅力与春风化雨的教育实践,深刻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京师范大学精神。他上承陈垣校长的教育理念,下启几代学子的审美人格,真正彰显出北京师范大学薪火相传、以美育人的美育传统。

 

图4 启功

结语

从清末草创迄今,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事业随历史而几经沉浮涌现出诸多美育人物,领一时之风骚。回望来路,北京师范大学美育是我国高校美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其在我国学校与社会美育中写下的历史功绩毋庸置疑。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当前,面对美育新形势,依托百余年历史的艺术学科与文史优势,继承深厚的美育教学传统,北京师范大学正建构起以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为主体,积极介入社会美育的发展格局,不断创新美育的机制与手段,日益形成“美育师大”品牌。在新时代的美育图景中,北京师范大学正写下新的篇章。

作者:李宁,来源:《艺术教育》,2022年第3期,略有删改)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