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中国心理学向西的传播与发展——西北师范大学西迁历史线索中的早期学术成果
发布时间: 2022-09-29  

中国心理学的向西传播与发展和西北师范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命运不可分割。自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立心理学课程至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和研究所,西迁的足迹呈现了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纵向历史脉络。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推进心理学的中国化进程,其研究成果丰富着中国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服务于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支撑着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西北师范大学作为中国西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师范类高等学府,承载了中国心理学向西的传播与发展。历经百年,在一代又一代西师心理人的辛勤耕耘下,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西部领先、全国高水平的心理学教学科研机构,为心理学人才培养和中国心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发展的历史线索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发展是与西北师范大学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其发端于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 年改名为“国 立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七·七”事变之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西迁,相继展现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39-1958 年)、甘肃师范大学(1958-1988 年)、西北师范大学(1988 年至今)的发展历史。

(一)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心理学课程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肇始京华,其历史缘起应溯及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年在清末著名教育家张百熙的主持下,奏请开设预备、速成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和师范两馆。清朝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初步确定从蒙养学堂、小学堂到大学堂的“直系普通教育系统”,并在课程设置中设计教育门类的课程。后在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的努力下,师范馆先后经历了“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04)、“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在《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确定公共科(1年)和分类科(3年),在分类科中设立四科,并确定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通习课程。因师资缺乏,心理学、外国文等课程都聘请日本等外籍教师担任。

日本学者服部宇之吉1902年10月受聘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讲授心理学课。其所讲授心理学内容,后经增减润色,著成《心理学讲义》一书,并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清国北京大学堂教习文学博士服部宇之吉撰”出版,由日本东京东亚公司发行。根据其著述所记,“当时学生初入学堂,物理、化学以至博物、生理等诸学均未尝学习,而遽进以心理学教之既难,学者亦不易……”,而学生学习的内容, 包括《知之作用及其理法》《情之作用及其理法》等篇,基本涵盖现代基础心理学课程中所讲述的感觉、知觉、想象、概念以及社会道德、自我等基本内容。

(服部宇之吉)

(二)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专攻科和研究科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成立, 同年1月推选蔡元培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5月教育部明令将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学校依据1913年教育部颁行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制定《立学规则》,设英语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历史地理部。1915年增设国文部、数理部和教育专攻科、国文专修科等。在设置的预科、本科、研究科中,要求各部在本科通习科目中开设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科的设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教育专家。因此,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攻科(1915)设定学习的主要科目有伦理、论理、心理、教育等。1917 年,与学校所设的6部相对应,成立了国文学会、史地学会、英语学会等6个学会;同年,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教育研究会”。1919年, 出版《教育丛刊》。此外,还有张耀翔组织出版的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1920年,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教育研究科”,并开始招收研究生,要求学习包括心理学、心理测量、实用心理等在内的24种科目,聘任陈大齐、张耀翔等学者任教,而胡国钰、康绍言、方永蒸等是1922年毕业的首批研究生。

(三)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教育系和研究所

1923年7 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范源濂任校长,提倡人格教育,在本科阶段设立教育系、国文系、英语系等,教育研究科继续招生。1927-1929年间,因“政局迭嬗,本校隶属屡更,名称迭易”。1931年,奉教育部训令,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又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合并,校名改为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其人才培养“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下设教育、文、理三个学院, 教育学院分设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

教育学院“于民国二十年成立……内设教育及体育两系……以养成师大学生之专业精神及强健体魄”,并认为教育在师大有两个作用,“一为他系之公共必修, 一为一科或一系之专业训练”,前者“其历史与师大同”,后者成立较晚,并且分设教育研究科与教育系。教育研究科成立于民国九年(1920年), 教育系则于民国十三年(1924)成立。根据《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一览(1934年版)》所记,教育系拥有普通心理、教育心理的中 英文杂志和图书,以及颜色周架规、色盲检查器、颜色机轮、视觉角度器、测验肌肉运动稳定器等心理学实验仪器。在基本、实需、高深等不同类型课程中,均设有心理学课程,比如基本课程中设有心理学,实需课程中设有教育心理、教育及心理测验,高深的课程中设有学科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等课程。

1932年经校务会决议,院校合组后成立的研究院仍改为研究所并专门从事“教育研究及训练教育之专门人才,并纂辑各科教材等事宜”。在教育研究及专门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是通过招收和指导研究生,从事教育问题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探索。在课程设置中,“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统计学” “教育测验法” “教育实验法” 等为必修课。其中 “教育研究方法”由李建勋负责,“教育测验法”“教育实验法”由程克敬负责,“高等教育心理学”由陈雪屏负责,“高等教育统计学”由王徵葵负责。在教材教法的探索中,主要整理有关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小学行政、教育概论等相关的材料。在纂辑各科教材方面,确立“暂就中等学校教科之亟待改良者”,因此设国语国文、历史公民、自然科学三个教材组编纂相关的教材。

(四) 西北联合大学的教育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平津被日军占领之后,1937年9月10日, 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16696号令 “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各院校至西安后,与同时西迁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焦作工学院等院校合组成立了 “西北临时大学”。同年10月11日, 教育部又颁布第17728号训令 《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 决定成立筹备委员会, 并聘请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教育部特派员陈剑脩等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校务工作。 学校设立文理、 商法、 教育、 工、农、医6个学院,23个系。1938年3月,因日军侵扰,西安临时大学越过秦岭,南迁汉中,分置城固县、南郑县、沔县,其中教育学院与校本部、文理学院设在城固县,分社在文庙、城固县考院等处。1938年4月3日, 教育部下发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的《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年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合大学改制,遂成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从京华向西,传承的不仅是“兴学强国”的精神,而且,也延续了心理学科的发展之脉。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李建勋、黄敬思、程克敬等先后到达西安。此外,“七·七事变”之后, 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也西迁至西安,成为西安临时大学的一部分。时任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的胡国钰先生,被聘为西安临时大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授,从事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国立西北师范大学院成立之后,胡先生担任教育系教授,并参与筹建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郝耀东先生于1938年冬季从安徽回到西安,任西安临时大学教授,后任教于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还曾担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之职,主要从事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务管理工作。

(五)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教育系和师范研究所

1938年,教育部令西北联合大学改制,成立西北师范学院之后,要求“原有西北联大之教职员由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医学院及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尽量聘用,呈部核定。”学院下设教育系、国文系、史地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博物系、体育系、家政系、公民训育系等10个系和1个劳作专修科,同时设立了师范研究所。其中教育学系系主任、研究所主任由李建勋担任,一批著名学者如程克敬、胡国钰、郝耀东、鲁世英、高文源、马师儒、郭鸣鹤、王凤岗等都曾受聘于教育系或研究所工作。

根据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概况》中有关《国立西北师范大学课程纲要》所记, 学校课程包括必修科目、专门科目、专业训练科目和师范研究112所科目,其中教育基本科目包括教育心理、教育概论等;依据课程纲要,教育学系则开设了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心理及教育测验、发展心理学、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动物心理等心理学课程。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研究所”。同年7月西北联合大学决定成立机构,筹备设立师范研究所工作,聘李建勋负责拟定《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章程》及其他事宜。章程明确研究所“研究高深教育学术、训练教育学术专才,协助师范学院所划区内教育研究机构,研究教育问题,并改进其教育设施”。研究所设教育心理、教育原理、教育行政、教材教法四部。从1939年开始,师范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首批招生3人,1940年招收10人, 郭士豪、杨绍松、佘增寿等均为该时期研究生。

(六)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西迁兰州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后两年,1940年4月,国民政府令其再迁之兰州(“渝字1529号训令”),并要求“原有甘肃省立甘肃学院之文史、教育两系并入”。随后开始勘定校址,建设校舍,历时4年,至1944年年底才全部迁至兰州。期间,胡国钰曾与齐国梁等筹建西北师院兰州分院,并负 责兰州方面的教务工作,程克敬、郝耀东等著名学者也曾赴兰州任教。学校也在原有10系1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5个 专修科,以及劳作师资训练班、优良小学教师训练 班等。

二、历史线索中的早期学术成果

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至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40多年的早期历史中, 有众多的心理学家曾经受聘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或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他们也曾有丰富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为心理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乃至高等师范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发表于《心理》《教育丛刊》《建国教育》《师大月刊》等刊物的部分学术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学理论体系建构等方面。

(一) 人格心理学

对于人格、人性的探索是中国文化及学术探索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20-40年代,汇集在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西北联大、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众多心理学者,先后对于人格相关的问题进行学术探索,其中既包括对人格理论的探索,也包括教育实践的应用。

著名教育家林砺儒于1918年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主讲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后曾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校长。在此期间, 先后发表《我的中等教育见解》(《教育从刊》1922年第3卷第5集)、《环境中心的课程改造》(《教育从刊》1923年第3卷第7-8合集)、《附属师范学校之使命及其与师范本部之联络》(《教育丛刊》1930年第1卷第1期年)等学术成果, 主张 “一个完整的人格, 必定包含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种资格”,以及“生活是全人格的活动” 等观点,坚持全人格教育,推行“培养健康身体、发展基本知能、培植高尚品格、养成善良公民” 的办学宗旨,实行“三三” 新学制。

(林砺儒)

张耀翔先生1920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创办《心 理》 杂志,并先后发表《国人之迷信》(《心理》1923年第2卷第2期)、《癖》(《心理》1923年第2卷第4期)等文章, 分别从天象、时令、人、身体以及钱癖、诗癖、书癖、词癖等方面,探 讨中国人在科学不发达、民智未开化的时代,各种迷信及中国人的嗜好特点。除此之外, 郝耀东先生也曾发表 《洗心革面的道德教育》(《教育通讯周刊》1940年第3卷第26期)、《人类性能的科学分析》(《建国教育》1940年第2卷第1期“心理专号”)等学术成果。他在《洗心革面的道德教育》中论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国民道德教育堕落的原因,提出了今后德育教育应采取的方针。在《人类性能的科学分析》中围绕人格论述了人性的复杂、人格类型,并引用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赛斯顿的群因素论等观点,分析人性的鉴定与测验、人性的数理分析,以及各职业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二)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心理学传入国内之后, 胡国钰先生就曾编著《教育心理学》(天津百城书局出版,1936), 并以“机能主义和完形心理学为基础”,编著了自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著作。而程克敬先生曾于1935年7月30日《师大月刊》第20期教育学院专号发表《从生理学的立场来观察教育上之情绪问题》一文。文章指出,教师经常利用情绪来做行为的动机去激发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因此研究教育不可不注意情绪问题。而且,他还强调,应从情绪的经验和情绪的表现两方面来观察情绪,即主观内省的方面和身体动作以及生理变化的方面。他还讨论了表情的神经基础以及大脑皮层、丘脑等与学习的关系。

在教育心理学教材的选用方面,程克敬曾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之商榷》(《师大月刊》1936年第24期教育学院专号)中指出, 对于担任教育心理学功课的人而言,“在教材方面,未尝感觉到材料缺乏,而在选材上倒发生了困难”,特别是对于师范学校中的教师而言,此问题更加突出。那么,应该如何选择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呢?程先生认为,首先应该明确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目标,并主张“儿童为受教育之主体”,“教育心理学在客观的方法上,可以认为在教育学各科中的先驱”等观点。此外, 他认为教材的选用,还需要考察其内容,比如,学习问题、动机与兴趣问题、环境问题 等。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教育心理学教材选用的标准,程先生认为 “似应以教育家的意见为标准,由心理学家来提供材料”,这  “较之分析教师的工作,或确定各项细目所包括之材料对于教师事业成功之贡献多寡而定”,“更为轻而易举,同时也切实地多了”。

郝耀东先生在任教于西安临时大学之前,曾先后发表《学校视察与教育政策》(《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8期)、《天才的研究》(1924年1月6日至20日在《晨报副刊》连载发表)、《吾人应有之努力》(《安徽教育》1930年第1卷第17期)、《品格教育的原则》(《江苏教育》1935年第4卷第7期)等学术论文,介绍教育调查方法、国外研究者的调查工具、调查报告的内容以及学校教育中学习者的努力、学校的责任与使命,并提出品格教育的“须有目标”“进步及成绩的测验”“适应个性的目标” 等13项原则。这些成果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校教育培养责任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的确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 基础心理学

1929年,胡国钰先生出版译著《心力》(商务印书馆发行,后收入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汉译世界名著” 第二辑),内容包括生命与意识、灵魂与身体、梦、脑髓与思想等。1930年编著  《心理学》,包括动境与反应、本能与遗传、习惯与学习、意识与注意,以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人格 等内容,涵盖了基础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也为基础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建构提供了参考框架。

在学术研究方面,张官廉先生调查分析了中学生的心理态度,并于1932年12月在《燕京大学心理学研究专刊第二种》发表调查报告《中国中学生心理态度之研究》。程克敬先生则在研究中曾探讨言语和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1936年在《社会心理学杂志》发表《口语宣讲效果的保持》。文中指出,说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态度、观点或判断。研究者还通过对照组实验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接受10-15分钟的宣讲后, 其态度会出现显著改变,但在5个半月之后, 其态度倾向于回到原来的立场;然而,宣讲对于那些明显反对宣讲内容的人而言, 在5个半月之后表现出了更多的负后效应 。

在有关智力的研究中,张耀翔先生曾在《智慧之定义及范围》(《心理》1922 年第1卷第2号) 一文中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孟子、墨子、荀子以及 《论语》《战国策》中智慧的描述。而郝耀东先生于1933年在《安徽大学月刊》第1卷第2期发表《智慧与犯罪之关系》一文。文章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讨论了犯罪的内因与外因,以及智力与犯罪程度的关系。在对研究的反思中,研究者也认为由于样本量较小,且犯罪性质不同,犯罪原因也不同,因此犯罪与智力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次年10月,郝先生于《教育新潮》第3卷第4期又发表了《智慧因素的研究》,介绍有关智力本质的各种学说观点,以及统计及生理方面的观察。程克敬先生在 《从生理学的立场来观察教育上之情绪问题》一文中,也详细介绍了情绪与脑的关系,比如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

(张耀翔)

不难发现,在早期的心理学学术研究中,胡国钰、张官廉、程克敬等学者的著述,为基础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及框架提供了参考,而且,通过具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基础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学术观点和实证检验,这些成果是中国心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资料,也是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财富。

(四) 心理统计学和心理测量学

心理统计学是当代心理学最重要的方法论学科,而统计学又是心理统计学的母学科。胡国钰先生在心理统计学方面颇有贡献,曾发表一系列与统计学相关的学术文章, 如1933年7月于《女师学院期刊》 第1卷第2期发表的《四系方程之求法》,同年12月于第2卷第1期发表的《尤耳氏偏关系系数公式之解法》。之后又在第2卷第2期发表《平均数及标准差数之标准差数》,第3卷第2期发表《复关系系数之公式解法》,第4卷第12期发表《品质之关系系数之公式解法》。在《师大月刊》第16期教育学院专号上曾发表《高次积率之标准差数及关系系数之公式及其派生的几个重要公式》,1936年于《师大月刊》第24期教育学院专号发表文章 《次数之标准差数之公式及其派生的几个重要公式》。这些成果不仅对于心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有助于推进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早期心理学家的工作既有对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方法与工具的介绍,也有实际的调查研究。张耀翔先生在1922-1923年的《心理》杂志先后发表 《智力测验的缘起》《科提士之算术测验》《教育测验缘起》《识字试验》(此4篇均发表于《心理》1922年第1卷第1号),《八卦测验》(1922年第1卷第2号),《见闻测验》(《心理》1922年第1卷第3号),《情绪实验》(《心理》1922年第1卷第4号),《民意测验》(《心理》1923 年第2卷第1号)等多篇学术文章,介绍各类不同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方法。郝耀东先生分别在《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等刊物发表 《美国陆军适用的智力测验法》(《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5号)、《测验运动与定命论》(《东方杂志》1932年第29卷第6号)、《青年心理测验》(《教育通讯周刊》1939年第2卷第4期)。张官廉先生也曾发表调查报告《中国中学生心理态度之研究》(1932年《燕京大学心理学研究专刊第二种》。胡国钰先生在女师学院任教期间,曾与齐国梁等人发表 《调查报告——定县平民教育概况》(《女师学院期刊》1933年第1期创刊号)。程克敬先生曾受学校英文教学实验指导委员会之托,为学校研究所英文教学法研究工作编制量表,以适应初中学生的英文拼字程度测量的需求,其研究成果 《编造英文拼字量表报告书》发表于1934年12月17日《师大月刊》32周年纪念专号。

时至今日,心理测量与统计方法仍然是心理学实证研究中最常用且重要的方法技术。早期心理学家的相关学术成果为推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以及心理统计、心理测量的理论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实践应用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现今的心理学学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五) 心理学理论体系

早期国立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的研究者也非常重视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探讨。程克敬先生于1933年12月30日在《师大月刊》第8期教育学院专号发表了《现代心理学各派究竟反抗什么》一文。文章讨论了现代心理学各流派的核心观点,并指出“自从一八七九年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其进步不可谓不速,然就普通眼光来看…… 内部分立门户, 各不相容”。文章详细分析了各学派的争论,比如,内省派分析经验与感觉、意象和情感等元素,认为内省法是发现人类心理最有效率的方法。行为派与内省派互相对抗,他们主张分析行为反射,否认意识,也否认意识的分析和内省方法。在完形派看来,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研究。心理分析术研究人类欲望和行为的动机,用于治疗精神病人以及变态行为者。目的派认为人类行动是由于本能驱动,是以动作直接达到目标而终止,而本能的中心则是情绪。这些论述与分析,有助于厘清心理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不同学派学术理论观点的分歧,对于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吾辈之传承

一个世纪以来,有众多心理学家的工作与西北师范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12年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 林砺儒、陈大齐、张耀翔、陈雪屏、王徵葵、朱希亮、马师儒、高文源、包志立、王凤岗、佘增寿、郭士豪、沈庆华、章颐年、王文新、何玉琨、赵鸣九等前辈为心理学在中国西部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如果从更加广泛的视野去看, 那些曾经在高等师范教育西迁传承,在陇原大地筑基扎根,并在心理学科发展、教育学科发展、师范教育发展中贡献力量的专家学者,又何尝不是“心理学人”呢。因此,要更充分翔实地回顾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发展,还需要更加严谨、更加充分、更加深入地搜集和整理前辈学者的工作。

当然,即使仅从西北师范大学早期发展的历史线索中, 梳理和探索心理学前辈的工作, 也能发现,西北师范大学的西迁历史,承载了中国心理学的向西传播与发展,而心理学在祖国西部的生根发芽、蓬勃发展,既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既是师范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心理学科发展的必然。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需要各科门类的人才,也需要心理学的专业人才, 老一辈心理学家投身西部建设和发展,“以教育为政治军事建设之前驱”,实现“西北最大之文化堡垒” 的愿望,他们将自己的人生和学术才华奉献在西北大地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理学人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筑基扎根、开枝散叶,为祖国西部的师范教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及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心理学科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也为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这也需要有更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向西向下,投身心理学的事业并为心理学科的发展、西北师范大学的发展,乃至国家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而此,吾辈任重而道远。

(作者:康廷虎 化宇辰 苗笑寒,来源:《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年第2期,略有删改)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