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北师大党组织一二九运动时期的活动与贡献
发布时间: 2021-04-26  

北师大党建工作的源头,应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21年8月,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成立。当年秋,中共北京西城支部和东城支部成立。西城支部以北京高师和北京女高师的党员为主组成,这是北师大党组织活动的开端。北师大由此启始,党建工作绵延未断,孕育出了优良传统,这个传统更在一二九运动中得到了塑造和巩固。

1935年12月9日学生游行队伍经过新华门

一、一二九运动时期师大支部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与北平大的形势一致,从1933初到1935年3、4月间,师大党支部的工作处于低谷时期。1935年6月,师大党支部书记由周小舟同志担任,随后分别由张仁槐、王仁忱、林一山同志接续,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和党员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师大支部活动日趋活跃起来。林一山同志对此有清晰的回忆,“在一二九运动前,相当多的人是没有组织关系的。有的虽然思想进步,但没有加入组织;有的有组织关系但失掉了;也有的是自己开展工作,独立活动的。经过一二九运动把他们都汇拢起来了。”

1936年3月,北师大支部有明确组织关系的已有十几人。1936年四、五月间,北平党团组织合并,团员一般都转为党员。1936年5月,师大支部党员达到20多名。不久,师大支部改为中心支部下设三个支部,即教理学院支部、文学院支部、北平师大附中支部。党员人数最多时达50多人。其中的骨干有:张连奎、郭庆云(李铁)、阎世臣(杨黎原)、王文彬、陈德明(程绯英)、陈泽云(于刚)、姜文彬(江明)、敖白枫(高锦明)、马子卿、杨采(刘御)、武尚仁、曹国智、杜润生等。

由于白区党的工作和党员活动尚处于地下状态,一些党员的身份即使在组织内部也不公开,党的工作不可避免存在单线联系和分头工作状态。据林一山的回忆,“师大还有一个更秘密的小支部,有几个党员,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采取多线领导。”

二、一二九运动时期师大师生中的主要党员

限于党的工作的地下状态,我们基于后来公开的材料,并结合当事人的回忆材料,梳理了这一时期北师大师生党员的基本情况,以资了解支部的主要活动。

杨秀峰。1916年至1921年,在北京高师史地部学习。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受中共北方局特科(后改为联络局)的指派,在平津文教界做党的工作。1935年至1937年春,他回到母校任教。期间,他与平津文化教育界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如黄松龄、张友渔、许德珩、张申府、吴承仕等人保持密切联系,每两周召开座谈会,讨论时局,讨论如何发起抗日救亡运动,倡导实施民主抗日。他曾多次为北平学联和民族解放先锋队分析时局,在学联联络和发动29军抗战、组织“五四事件受伤同学后援会”等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多次在报刊发文揭露反动当局、敌对师生的阴谋和罪行。1937年2月成立的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杨秀峰任中共党团书记。

张郁光。1934年底,受聘为北平师大教育系讲师。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二九当天,他自动加入游行示威队伍。此后,他经常出席中共北平市委文卫召开的左派爱国教授座谈会,并被选为新成立的“北平教师救国联合会”执委。期间,他不仅组织左派教授写文章支援爱国救亡运动,还与进步知识分子一起发起“新启蒙运动”,推动了一批宣传进步思想和呼吁民族解放的书刊的出现。1936年2月,参加救亡运动的三四百名爱国青年被铺入狱,张郁光利用与秦德纯的亲戚关系,设法进行了营救。1937年春,中共北方局发动成立华北救国联合会,被选为执委,成为平津各救亡团体的重要联络者。七七事变发生后,以华北救国会代表身份推动山东教育界参加抗战。1938年在聊城保卫战中英勇殉国。

周小舟。1931—1935年在北平师大国文系学习,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宣传部长及党团书记,主编《抗日新闻》。不久兼任师大支部书记。北京大学的俞启威(黄敬)、清华大学的姚可广(姚依林)、吴承明、蒋南翔,北平师大的敖白枫(高锦明)、武尚仁,燕京大学的陈絜,北平大学的田际华(田诃)等,都由他联系,其中有的经他介绍入党。1935年秋成立的北平大中小学水灾救济会,主要以民族武装自卫会为基础,而北平学联又是在水灾救济会的基础上成立的。1935年11月,中共北平临委成立,刚由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的周小舟负责宣传工作。1936年,他受党中央的委派,从事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秘密联系工作,并多次到太原、张家口、济南等地,就联合抗日与国民党军阀谈判。他是发动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张仁槐。1934年秋入北平师大地理系学习,和周小舟同志先后任师大支部书记。一二九当天,他团结同学一道到新华门前请愿,当游行队伍遭到镇压时,“他一面保护同学安全转移,一面照顾队伍前进。”“一二·一六”示威游行时,他站在师大游行队伍第一排的横幅旗帜下,带领同学前进。当游行队伍被军警阻拦打散时,他“组织营救受伤同学返校”,使他们得到妥善安顿。后调区委,负责“民先北平地方部队”的领导工作。1936 年8 月,带领流亡学生到太原直接参加抗战活动。1938年11月,调任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2年5月,在反扫荡中壮烈牺牲,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王仁忱。1934年入北平师大历史系学习,1935年夏加入北平武装自卫会,同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初,由上级组织派任师大支部书记,当年4月又被派到中共西城区委担任宣传委员。一二九运动期间,王仁忱同志参与发起组织师大水灾救济会,参与发动和组织师大学生的一二九请愿 “一二·一六”示威大游行,参与发起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民先总队部的宣传部长。

林一山。1935年9月进入北平师范大学读书,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3月底,接替王仁忱任师大支部书记。1936年5月,任师大中心支部书记,是上级党组织和师大学生运动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师大民先分队工作和“争取二十九军抗战”中,发挥了推动作用。任支部书记期间,既团结了各组成支部,也发展了党员。1937年4月,林一山同志作为北平党组织的四个代表之一,前往陕北参加全国党代表会议。

陈泽云。1934年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二九时期,陈泽云同志被推举为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师大的爱国学生不仅在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中冲锋在前,而在思想理论的宣传方面也有着不凡的声响,陈泽云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用于刚作笔名,仅1937年就在《北平晨报》、《北平新报》、《北方青年》等报刊上,连续发表20余篇文章,像如“学生运动中的青年病”“与王芸生先生谈青年政治思想”“新启蒙运动与青年”“民族气节与赴死决心”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与建国的关系、破坏抗日救亡运动的倾向和阴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学生的诉求等问题,做了报道、揭露和阐释,对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思想引领、政策宣讲和针砭时弊的作用。

王文彬。1935年考入北平师大历史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先队首批队员,曾担任师大民先分队队长。1936年春,担任北平学联宣传部长。学联党团成员,《北方青年》杂志社社长。七七事变后,到南京任“平津流亡同学会”党团负责人,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湖西抗日根据地要创建人之一,1939年任中共苏鲁豫特委书记,同年9月牺牲。

郭庆云。1932年入北平师大地理系学习。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师大文学院党支部书记。“七七”事变后,随平津流亡学生先后到达济南、南方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期间,先后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闽江特委书记,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部长,闽浙赣地下司令部副政委等职。1948年4月牺牲。

敖白枫。又名高锦明。1935年入北平师大历史系学习。1934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从事北平武装自卫会宣传干事、区委书记,共青团区委书记,以及共青团市委委员等工作。1936年2月,民先队在师大文学院成立,敖白枫就任总队长,随后还兼任民先总队的党团书记。1936年7月,调任北平西区区委书记。后赴延安,从事东北军地下党工作。

阎世臣。原名杨黎原。1933年入北平师大数学系学习。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二九时期,被选为师大学生自治会执委,“一二·一六”示威游行的前门大街市民大会,他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做演讲。先后担任民先队师大分队队长,北平市民先总队副队长,在南下宣传中发挥骨干作用。1937年去延安。

姜文彬。又名江明。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入北平师大预科学习。参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发起组织工作。“南下扩大宣传团” 副总指挥。师大中心支部成立后,任教理学院支部书记。1936年暑期,民先总队部在西山樱桃沟举办军事露营,被委任为露营司令官。1937年6月,北平各大专院校二年级学生的军训中,担任学生军训队长。

张连奎。1933年入北平师大体育系学习。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数次代表北平市参加华北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一二九请愿、“一二·一六”示威游行,他都走在队伍前面,并担任保卫工作。争取二十九军抗日,他是学生与军人联谊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积极向士兵和下级军官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36年,被选为中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的篮球队队员,但仍毅然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朝鲜自由独立二级勋章。

马子卿。1937年从师大肄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支部委员,代表师大学生自治会参加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的工作。七七事变后,先是到南京,后到云南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杜润生。1934年入北平师大学习,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二九”运动中,担任水灾救济会执行委员,并作为北平大中小学水灾救济会代表,赴山东灾区从事赈灾和调查活动。随后,担任民先总队区队长和宣传部长。七七事变后,进入太行山根据地,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投身根据地政权建设。解放战争时期,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挺进大别山的战斗。

刘  御。在校名杨采。1933年入北平师大教育系学习,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二九运动中,担任北平师大水灾救济会执行委员,并作为北平大中小学水灾救济会代表,赴山东灾区从事赈灾和调查活动。是北平左联党组成员,兼任北平左联党组师大支部书记,参加新文学运动。

曹国智。1933年入北平师大历史系学习,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师大学生的一二九请愿 、“一二·一六”示威大游行的发动工作,参与北平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工作。1936年2月,被上级党组织指定为北平妇女救国会党团书记,曾带领妇女儿童慰劳团赴大庙和百灵庙慰问傅作义部队,声援绥远抗战。七七事变后,赴长沙、沅陵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武尚仁。1934年入北平师大历史系学习,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是北平师大水灾救济会的动员者和重要发起人、北平学联的北平师大代表,担任北平师大水灾救济会执行委员,并代表北平师大出席北平大中小学水灾救济会成立大会,是师大学生的“一二九”请愿 、“一二·一六”示威大游行的重要组织者。

三、师大支部、学生自治会与上级党组织

关于北平党组织与一二九运动的关系,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有着相互矛盾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认为,中共北方局、河北省委与北平临委都没有直接参与运动的发动与领导。彭涛、姚依林、黄敬等地下党员和团员是在失去党组织的领导的情况下,与他们的师长一起发动的。这种说法强调了北平学联的作用。一种以谷景生的文章《回忆‘一二九’运动与北平地下党》为代表,认为,北平市临委不仅领导了一二九的请愿,而且,北平临委在运动之前,还“做了认真的准备,确定了活动的原则,研究了具体战术。”如果不拘泥于1935年12月的请愿和示威,综合考虑各种团体的复杂关系,似乎应该从上述争议中跳出来。

陈泽云曾在《一二九时期的北师大片段》一文中回忆道,“师大早就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学生运动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的。那时,校内地下党组织还坚持了经常的活动。记得有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一九三五年我党中央‘八一’宣言发表以后,有一天清晨,在师大洗脸房,每一个空脸盆里都放了一份印好的‘八一’宣言,报架子上放的也是,这样一来很多人抢着看,议论纷纷。这个行动,在学生群众中大大增强了党的影响。”

在当时的北平师大,党团活动处于地下状态,学生会是公开组织,民先队是半公开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左联、社联、救国联合会则是外围团体。北平临委通过两个渠道领导工作,“一条是公开的渠道,即通过学联去进行号召、发动;另一条是秘密的渠道,即通过党、团组织及革命外围团体去动员群众,响应和支持学联的号召,参加学联所发动的各项工作和行动。”学联在明处发挥大作用,党组织在背后引导和指挥,起核心作用,是这场运动的最大特色。

具体在师大,民卫会、水灾救济会、学生自治会有着紧密相连的一体关系,根据武尚仁的回忆,周小舟不仅介绍他加入了自卫会,还动员他在师大发动成立黄河水灾救济会。1935年9月23日,师大水灾赈济会成立,雷动、曹鹏翔、曹国智、姜化邦、张万璞、杨采、武尚仁等七人为执委。陈泽云、贡莘田、杜书田、赵加均、王仁忱等五人为监委。其中的几个同学都是自卫会的成员,而水灾救济会很快又承担起了学生自治会的功能。师大能够成为北平大中学校黄河水灾救济会以及北平学联的发起单位之一,支部背后所起的作用是显然的。至于南下宣传团和民先队,党的领导和发动作用党史研究者争议不多。就师大来说,南下宣传团中已经设立党团组织。师大共32名同学参加,师大学生党员姜文彬担任了总团的副总指挥。1936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师大文学院成立,师大学生党员敖白枫就任总队长,还兼任民先总队的党团书记。随后,师大成立民先分队,在校内活动的师大党员大都参加民先队,分队设正副分队长,“其人选基本上由党支部决定”。“民先队通过经常性的会议和组织生活,以少数党员为核心,形成有组织的战斗集体。”

1936年1月北师大南下宣传团部分成员合影

师大支部在一二九时期的作用无疑是坚强有力的,我们以姜文彬的一段话作为概括,“师大校内党团员虽然不多,但是思想进步的同学还有相当大的数量,在校内有些进步活动,办壁报、出版刊物、举办讲演会等。当时党团组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团结同学,争取有正义感的教授的支持,继承师大光荣革命传统,进行了坚强的斗争。所以说党团组织是师大‘一二九’运动中的核心领导力量。”

四、一二九运动折射出的师大党建传统

师大的党建工作起步早,在最艰险的环境中也得到了坚持,这既是她强大生命力的证明,也是她紧扣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自强不息的结果。一二九运动是面镜子,从中能够很好折射出她的风貌。

对党忠诚、爱国进步的政治品格。北师大有着与生俱来的“爱国进步”传统。每当国家主权遭到侵害时,北师大都奋起抗争。这一传统使得师大人拥护党的主张和党的宗旨,使得师大的党员和党组织听党话、跟党走。一二九时期,党中央的“八一”宣言,较早由师大党组织散发在师生当中。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在师大执行的也是比较好的,这在 “联络二十九军”抗战、同校内不同势力的斗争中,师大支部和党员同志都有很好的表现。林一山曾有一段回忆,“西安事变后,反动学生到处挑衅要来打架,我们支部研究了情况,认为打架不得人心,虽然我们在体育系也有一批左派学生,也打得过他们,但我们决定要尽量避免打架,把大事化了,有时甚至躲一下,不到十分不得已不打架。我们强调要合作抗战,这样比较得人心。”师大多名党员能够深入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与北师大师生党员对党忠诚的品格分不开。

勇做先锋、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师大的先锋意识不仅表现在做示范、做表率上,更表现在牺牲精神上。一二九请愿与一二·一六示威游行,在师大支部的发动和组织下,师大学生都走在队伍的前列。一二·一六的受伤学生中,师大是人数最多的学校。师大党员中,从来不缺乏敢于献身的勇士,1927年,张作霖制造的对于北平党组织的屠杀,20人中就有两师大的三人,他们是谢伯俞(师大支部书记),吴平地(共产党员)和张挹兰(女师大学生)。七七事变后,师大不少学生走向抗战前线,张仁槐、郭庆云、王文彬牺牲。

   1935年12月16日北师大数学系学生阎世臣在前门民众大会上演讲

联系社会、注重服务的工作作风。早在五四时期,师大的进步学生就组织励学会、工学会、平民教育社,主动联络社会,为公众服务。面向贫民、公众提供服务的平民学校,开中国讨论与实践平民教育的先声。一二九时期,无论是呼唤群众还是南下宣传,师大支部的工作都很出色。联络二十九军,师大的工作不是只讲大道理,不是凸显自己的精英主义,而是与普通官兵打成一片,他们的联谊活动受到欢迎。一二九时期,师大民先分队的社会调查,是深入门头沟矿区的。学生自治会也不能仅看作是“组织领导政治斗争的实体”,它还是“为同学谋福利、活跃和充实同学生活,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果的机构”。

善于宣传、崇尚实干的党建特色。一二九时期,师大涌现出了一批宣传人才,成为优秀党员的代表。师大学生不仅善于写文章,而且善于发挥特长搞宣传,搞联络和发动工作,师大的歌咏团、篮球队在平津很有名气。师大又不仅仅靠宣传来工作,他们的学习勤奋、作风朴素也是出了名的。一二九时期,师大党员的足迹既在街头,也在灾区。师大支部的工作既发挥核心作用,不离中心,同时党员同志也能远赴绥远,走进郊区,走向农村。这种勤勉和实干养成的质朴和踏实,已成为师大党建的重要特色,长期以来也成为了师大校风的建设资源。

(作者:魏书亮,来源:《北京党史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略有删改。)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