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为祖国培养数学栋梁的数学大师——记1956年全国劳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傅种孙
发布时间: 2020-06-01  

提起傅种孙这个名字,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受教于他的一个学生这样说道:“傅种孙教授是我当年的几何老师,他使我爱上了几何。”这个学生叫钱学森,日后成为名满天下的两弹元勋,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对恩师赞不绝口,他说:“傅种孙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数学家,听傅老师讲几何课,使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严谨科学。”

编教程 办刊物 而立之年身挑重担

傅种孙1898年生于江西一普通农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父亲生前曾教他读古书,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勿使种孙辍学,他大可造就。傅种孙天资聪颖,学业精进,中学时特别喜欢几何,曾写过一篇关于轨迹的论文。毕业后因家贫上不起大学,适逢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在南昌招生,高师不收学费,还供给衣食。他仓促应试,竟被录取至高师数理部。入学后崭露头角,刚上二年级即当选为学校数理学会副会长,后当选会长。又是学会主编的《数理杂志》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先后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大衍(求一术)》一文,是国内用现代数学观点研究中国古算的创举,影响很大。1920年高师毕业后,留在母校附中任教,次年回数理部,破格以讲师录用,仍在附中兼课。并考入母校的数学研究科,两年后获学士学位。1928年在母校升任教授,时年三十岁。同时兼任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46年,英国牛津数学季刊发表了傅种孙《弗罗贝尼乌斯(Frobenius)定理之推广》一文,论文在英国受到好评。另一篇论文是1942年用英文发表的《无向循环排列问题》,这是组合论中的一个困难问题,论文给出了完整的答案。以上两文在美国数学会《数学评论》(《Math.Review》)上均有摘要。

傅种孙是中国数理逻辑与几何基础研究的先驱。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北京大学讲授哲学问题,傅种孙翻译了罗素的《算理哲学入门》。他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对于几何基础的引进和研究,以及对公理化方法系统而详细的介绍。他是第一个将西方的几何基础研究引入中国的数学家。1922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种孙与孙邦铭合译的《罗素算理哲学》,多次再版,影响广泛。先后翻译了《几何学的基础》(O.Veblen著)和《几何原理》(D.希尔伯特著,乃数学界公认的几何基础名著),又撰文深入研究,并于1930年写成专著《初等数学研究》(后正名为《几何基础研究》)。傅种孙又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先驱。为了将现代数学教育引进到中国,并使之日臻完善,他身体力行,呕心沥血。

任教师大附中期间,深感中学数学教育中问题甚多,决心独树一帜,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和附中同仁一起设教坛,编教材,办杂志,办算学丛刊社出版国外数学名著、国内学者学术著作以及自编的教科书,在师大附中形成了以先生为中心的数学教育革新集体,编辑出版了一整套风格新、质量高的中学数学教材,这批教材推出后,不但在师大附中反复使用,而且逐渐扩大到国内部分中学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显著作用。1923年,中华书局为适应三三制中学的要求,出版他与程廷熙合著的《初级混合数学》。傅种孙是这套教材实际教学方法的主要设计者。其中傅先生所著《高中平面几何》和韩满卢所译《韩译范氏大代数(上、下册)》这两部书最为出色,在学界流传甚广,哺育了整整一代学子。傅种孙参与课程标准的设计,1932年民国政府颁布各科课程标准,以北京师大附中为蓝本,拟成制度,颁布全国。兼任附中教职的傅先生,自然是数学课程的主要策划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傅种孙力主师大数学系成立初等数学教研室,自50年代至80年代,教研室同仁始终参与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大纲的制订工作。

选英才 育新人 为中华培养数学栋梁

傅种孙在培养后学、选拔人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可谓慧眼识英才。他发现闵嗣鹤既聪颖又用功,便刻意培养,在闵嗣鹤毕业后,推荐去附中任教,又请杨武之教授(杨振宁之父)推荐闵嗣鹤去清华大学任教,后来闵嗣鹤在清华北大任教授,成为在数论、函数论和石油勘探数字化等方面很有成就的数学家。赵慈庚1935年以优异成绩在师大数学系毕业后,到河北省立泊镇师范任数学教员,次年暑假经傅种孙推荐转入师大附中任教,受到泊镇师范校长的责备。傅种孙说:30年后请您再看赵君之成就,那时您会原谅我今天的唐突!赵慈庚后来成为师大数学系的教学骨干。王世强学习努力,才智出众,1948年数学系毕业后,清华聘请他去当助教,傅种孙以实习讲师的职位挽留住王世强,王世强后成为数理逻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广西小学教师梁绍鸿自学成才,对初级平面几何极为精通,傅种孙不拘一格,请他来师大任教。钟善基先生原在师大附中教立体几何,有独到之处,傅种孙请他来师大任教,并派了五位教师去顶替钟善基的工作,钟善基后来在教学法方面起了骨干作用。50年代尽管系里人手紧张,傅种孙还是坚持选送刘绍学、孙永生、袁兆鼎、丁尔陞、赵桢赴苏留学深造,如今他们都成为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50年严士健因家庭发生变故,生活困难。傅种孙为了使他不致辍学,让他担任工农速成中学算术教材的校对工作,从书的稿费中按月给他开钱,补贴生活校对工作完成后仍按月补贴,严士健因此得以顺利完成学业。严士健也没有辜负傅先生的一番苦心,他后来留校,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傅种孙是首屈一指的数学教育家。他本人的教学工作有许多过人之处。“每教一门课要看几本同类的书,比较其异同。也经常这样要求学生。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注意启迪学生的治学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他的原则是基本概念要讲清,定理只讲证法要点或定理来源,至于证明的细节则是学生自己的事;用节省的时间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善于用形象化的比喻解释抽象的理论,或用寻常的事理模拟自己的见解。这种艺术固然在于他知识渊博,善于类比,而投入备课的精力决不是用时间衡量的。同一课题,今年讲的便与去年不同。在他的教育史里,第二遍备课绝不比第一遍轻松。”(弟子赵慈庚语)傅种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很多。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课。他出口成章,黑板上写的东西就是最系统最完整的教材。他那边讲边写的板书,写来眉目清楚,远看如画图,堪称一绝。有旁听者用相机将板书拍下来,直接用作自己所著数学教学法书中的插图。讲课中最大的特点是逻辑论证十分严密,绝对认真。如果偶然“卡了壳”,就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同大家一起找问题,一步一步检查,直到找出错误为止。

当劳模 任校长 鞠躬尽瘁献师大

1948年北师大发生了四九血案,特务分子逾墙入校,抓人打人。傅种孙拍案而起,积极参与召开教授会,力主罢教声援学生。执笔起草罢教宣言,笔锋犀利,掷地有声:“人在梦中,祸来天外,血案发生,群情愤慨……东厂示威,锦衣诏狱,岂特被害者含冤莫诉,凡有血气,实皆耻之……岂可作威作福,肆凶肆恶,视学府为寇仇,等青年于鱼肉。”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傅种孙选择留下。

1949年,毛泽东同志曾专程前往北师大教工宿舍,登门拜访昔日同窗汤璪真和业师黎锦熙,并备了两桌酒席。出席作陪的有黄国璋、傅种孙夫妇和焦菊隐等。席间傅种孙发言独多。领袖当面夸奖四九宣言,说“宣言写得好”。这次会见给傅种孙以极大鼓舞。1949年春,傅种孙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及北京市人民代表,1952年升任副校长,1954年任北京市人民委员,195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任主编。傅种孙主持教务工作期间,对其他系科的人才同样重视。他大力选聘如侯外庐、洪深、贺绿汀、李德全、李何林等知名学者来校任教或主持系务。当时北师大教师队伍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水平均有很大提高,处于全国高校前列。在这方面傅种孙功不可没。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一丝不苟。在会上说话心口如一,襟怀坦荡。任副校长期间,始终重视并直接领导学校的基建工作。如现在的校址选定和最初建校规划蓝图,都由傅种孙亲自主持制定。这以后,由于党对教育教师事业的重视更增加了他的信心。傅种孙对于培养他成长的母校,尤其劳瘁不辞,颇以振兴母校为己任。他的胃溃疡缠身数十年,到这时日不暇给,每每在办公室里,就着茶水吞几片饼干以当一餐。食少事繁,竟忘了人间没有金刚不坏身。1956年在一次会议桌上,突发脑溢血,仅未致命。1956年,傅种孙被推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学生们向敬爱的师长献上鲜花戴上红花。

1962年1月18日,傅种孙先生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病逝。傅种孙先生在数理哲学、数理逻辑、几阿基础和数学史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参与了中国数学会的创建及领导工作,积极倡导数学教学改革,培养了大批优秀数学教育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闫长禄,来源:《工会博览》,2018年第30期。)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