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鲁迅:“青年的吸铁石”
发布时间: 2020-01-08  

鲁迅于1920年9月至1926年8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女师大的教师,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文学生涯中,从来没有忘记过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他不仅是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也是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师范教育的楷模。

1920年9月,鲁迅应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聘任小说史讲师,至1926年8月止。1923年10月应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女师大,后与北师大合并)之聘任国文系讲师,开设小说史课。

鲁迅先生

鲁迅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每次讲课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挤着三四个人,在门旁走道里都站满了校内校外的、正式的和旁听的学生。他讲课很自然,用极平常的语句,叙述着中国小说史实,然而教室里却时时爆发出笑声,他向听众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他不单是在讲述中国小说史,而是在解剖中国的社会和历史。

在北京任教期间,鲁迅以极大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青年,耐心地解答青年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指导他们办刊物和写作,在他的住处北京西三条胡同24号的老虎尾巴里总是挤满了来访的青年学生。

鲁迅不仅在课堂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抨击旧文化旧思想,而且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5年,在反帝反封建风暴推动下,北京发生了“女师大风潮"。鲁迅参加并领导了这次运动。这是一次北京青年学生反对北洋政府及其在教育界的代理人的斗争,是20年代大革命前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风潮是由女师大学生反抗校长杨荫榆的压迫而引起的。

1924年2月,杨荫榆继任女师大校长。杨到任后推行封建教育,学生起而反抗,遭到她的镇压,非法开除学生,解散学生会。在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始终站在革命学生一边,支持她们的正义斗争。他倡议起草了支持学生的宣言,代学生起草给教育部的呈文,写文章揭露杨荫榆的种种阴谋。当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女师大时,鲁迅参加了校务维持会,被推举为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学生们被反动教育当局用武力强行赶出校门后,另赁宗帽胡同继续学业,鲁迅带病给她们义务上课。

鲁迅为女师大学生题词

1926年3月,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炮击我大沽口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到临时执政府请愿。但是,当游行群众走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门前,竟遭到了开枪镇压。当场打死请愿群众40余人,其中有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伤者15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为刘和珍、杨德群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鲁迅亲往参加,会后写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不朽的文章,充满了对他的学生——革命烈士的热爱和崇敬,充满了对反动派的仇恨和蔑视,号召“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是一曲战士的颂歌,是一声向恶势力战斗的号角,是一尊革命师生共同战斗的丰碑。

在北京任教期间,鲁迅还作过多次演讲,这些演讲反映了他当时的社会观和教育思想。著名的有如下几次: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师大文艺会上讲《娜拉走后怎样》。他指出,妇女要得到解放,需要通过“剧烈的战斗”,取得平等的经济权,这就需要进行社会革命。

1924年1月17日,应师大附中校友会之请作了《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他辩证地阐明了天才与民众的关系。他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把天才比作花木,民众好比泥土,“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叫做泥土似乎不甚好听,但是要做到能够培育花木的泥土也不是易事,“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仅有大希望的地方。”他希望大家都来做泥土,不必空等天赋的天才出现。这种泥土精神,不就是人民教师应有的精神吗?鲁迅一生为培育青年耗尽心血,不惜为青年“打杂”,不也正是这种精神吗?

1926年8月22日,是女师大毁校周年纪念日,鲁迅出席了纪念会并作了演讲。他在演讲的结尾时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便是光明……将来是永远要有的,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

鲁迅先生在北师大操场做演讲

鲁迅在上海定居后,曾两次回北京看望母亲。第一次是1929年5月15日至6月3日,在北京期间曾应北京学生之请,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北师大与女师大)作过四次演讲。第二次回北京是1932年11月13日至11月28日,又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师大、中国大学讲演五次。这几次讲演,听众都很多,特别是11月27日下午在北师大的一次,正值星期日,校内校外听众人山人海。演讲的地方由第五教室移至风雨操场,又移到大操场。鲁迅在呼啸的北风中对2000多名听众发表了题为《再论第三种人》的演讲,鼓励青年学生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鲁迅是青年的良师益友。鲁迅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青年跟着他。无论是在北京“老虎尾巴",还是在厦大的图书馆楼上,抑或是在广州中大的钟楼上,都有许多青年围坐在他的周围,听取他的教导,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点阳光雨露。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曾经接待过来访的青年500多人,给国内外青年回信达5600多封。真是像许广平所形容的,他是“青年的吸铁石”!

(作者: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本文节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名人志·大师志》)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