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胡适与师大二三事
发布时间: 2019-12-18  

一代国学大师胡适,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还是一位有着较为广泛阅历的社会活动家。胡适的一生,就是一部历史。他用一支沾满历史沧桑的笔镌写了那斑驳的岁月,深刻地记录下了民国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胡适更是以其人格魅力时刻凸显着那个时代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探索精神。而今,这一切的一切均已被载入了历史的长卷。偶尔轻舒卷轴,我们似乎还能依稀感受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其中,胡适在师大的轶事颇能引起人们无限的回味。

兼职讲授中国哲学史

1919年,胡适受女高师专修科主任陈中凡的邀请来师大讲学。陈中凡是蔡元培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部的毕业生。他来高师后相继邀请李大钊、胡适、刘师培、黄侃等教授来校任教。

胡适先生

胡适也正是在此时来到高师兼职讲课的,主要教授中国哲学史。应该说胡适在高师授课是受到学生们欢迎的。“听胡先生讲课,乃感观和心灵莫大的享受”;“我们国文系的教室本与我们的图书馆毗连,中间有可以自由开阖的扇槅门隔开为两下。每逢胡先生来上课,不但本班同学从不缺席,别班学生师长也都来听。一间教室容纳不下,图书室槅门打开使两室合并为一。甚至两间大教室都容纳不下,走廊里也挤满了人,黑压压地都是人头,大家屏声静气,鸦雀无声,倾听这位大师的讲解。这个印象留在我脑子里,永远不能漶灭。”这是高师学生苏雪林在《胡适之先生给我两项最深的印象》中描述到的情景。高师毕业生程俊英在回忆中也记载到:胡适老师教我们中国哲学史,讲义是用崭新的白话文写的。经他在课堂上分析、鼓励,我们早就不作堆砌词藻、空疏无物的古文了。后来,高师校园里“改写白话文”的新思潮之风悄然而起,这不能不归功于胡适的教诲。高师的一些学生也开始崇拜起胡适。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最敬重者,惟有胡先生一人”。

讲课之余,胡适还把《新青年》杂志及时地介绍给高师学生。据程俊英说,她曾和同学舒之锐到南池子胡适家中借过《新青年》,胡适把全套《新青年》借给了她。她“一口气从第一卷读到末卷,顿觉头脑清醒,眼睛明亮,好像从‘子曰诗云’的桎梏里爬了出来”。

定期来高师讲演

胡适是经常来高师演讲的。翻开厚重的《胡适年谱》和《胡适日记》,我们发现里面关于胡适在高师演讲的条目颇有几条:

胡适先生与陈垣先生合影

1918915日,“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发表了在北京女子师范的讲话《美国的妇人》”。这是一篇胡适对美国妇女日常生活及其女权运动的发言,其中说到:“依我所观,美国的妇女,无论何等待遇,无论何等事业,无论已嫁未嫁,大概都有一个‘自立’的心。……我们中国的姊妹们若能把这种‘自立’的精神来补助我们的‘依赖’性质,定可使中国女界有一点新鲜空气,定可使中国产生一些真能‘自立’的女子”。

192233日,“下午,到女子高师去听盲诗人爱罗先珂讲演《知识阶级的使命》”,还“因蔡元培的请求,为爱罗先珂的讲演担任翻译”。

19223月到女高师演讲《演说的要点》,胡适讲道,“演说即是谈话,即是放大的谈话;演说是一种技术,凡技术皆经练习;演说须自己不能不说;演说只须全神贯注在你要说的意思上,不要管别的,自然的姿态自然全出来”……

透过这几次演讲,胡适以语言的形式把他那种渴望女子解放的心声传达给了高师的学生,一种从未萌生过的共鸣潜滋暗长。胡适更是把他演说的魅力身影和他那“世纪之初”的呼声留在了高师,字里行间无不显现出他对中国高师学生的关怀和期望。

为李超写传

李超是高师的一名学生,1918年只身来京,9月入高师学习,后因肺病死于北京一家法国医院。对于一名学生的死,或许胡适是从来没有机会关注,甚至也不会想过要为这样的学生写一篇传记。但是,有一天,胡适收到一包李超生前的书信,她的同学希望他能以其声望对这位女学生之死发言,用作在追悼会上宣读的材料。

胡适先生提出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起初,胡适觉得一个女学生“体弱死于肺病,并非什么罕事”。但是读了李超的书信后,胡适产生了为这位少女作传的想法,从1112日起,几次将“作《李超传》的计划写在自己的日程表上,但动笔却一拖再拖,直到追悼会前五天,终于一气呵成,写完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三点了。”他在传文中说到:“我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工夫作她的传呢?因为她的一生遭遇可以用做无量数中国女子的写照,可以用做中国家庭制度的研究资料,可以用做研究中国女子问题的起点,可以算做中国女权史上的一个重要牺牲者。”后来,胡适还自称“这一篇文章比《史记》的《汉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还有价值得多”。或许粗粗看来,这话未免有些荒唐,但这绝非“夸诞之辞”。因为自从“胡先生文出,女子要求继承遗产权者相继不绝”。高师学生对旧制度的专断和旧文化的残忍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除了作传,为了唤起大多数人的警醒,李大钊、胡适等人还一同发起了为李超举行的追悼大会。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胡适在会上发了言,“我提出几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家长族长应不应专制?女子应不应受教育?女子有无承袭家产的权利……”胡适的步步发问,针芒直指封建的旧礼教制度。其关于“妇女解放”的话题也在高师留下了悠长的回响,这也引起了高师学生的极大关注。

虽然胡适后来离开了高师,但是他在高师的那些逸事在学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一言一行也将留在师大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今天,斯人已逝,但师大的学子还应秉承教诲,永远走在探索与思考的大道上。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