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回忆焦菊隐
发布时间: 2019-11-13  

说到焦菊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副院长、总导演及他对我国话剧事业的巨大贡献。但对焦菊隐教授在1946-1952年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语系系主任的经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他还是一位坚持民主、支持学运的进步教授更是鲜为人知。我作为焦菊隐教授的学生和知情者应该把焦菊隐老师的这段重要经历如实撰写出来。

北京师范大学二院位于北京宣内石驸马大街。这里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旧址,自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其旧址就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二院(几经变迁,现在石驸马大街已改为新文化街,而原北京师范大学二院旧址已改为鲁迅中学。鲁迅曾在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当年,北京师范大学各系的一年级新生都集中在北师大二院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如哲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等等。到二年级时,各系学生就都回到北师大各系继续学习专业课程。但是自从1949年新学年开始,北师大二院就成为文学院各系所在地。北师大文学院的中文、历史和外语三个系的办公室和二院党支部都集中在北师大二院的西跨院办公。在西跨院还有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刘和珍(当年北师大英语系学生)的纪念碑。当时文学院各系的名师教授黎锦熙、黄药眠、侯外庐、白寿彝、焦菊隐和洪深等教授都云集在这个西跨院里办公和开会。他们都是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著名学者教授,也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和老师。学生们经常可以见到他们,也可以相互打招呼和交谈,师生关系非常亲切融洽。

焦菊隐先生

在1946年至1952年之间,焦菊隐担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和外语系系主任,一直受到师生的崇敬和拥戴。早年,焦菊隐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又去法国深造,获得巴黎大学的文学学士,所以他的英国和法国文学造诣很深。焦菊隐在担任外语系主任期间,师生关系很好,他带领外语系教师员工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关系团结和谐,外语系在北师大声誉较高。焦菊隐主任广纳贤才,增强教师质量。比如洪深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是文学造诣颇深的知名教授,焦菊隐就聘请洪深来外语系执教,两位教授配合默契、相互尊重。后焦菊隐调离,洪深担任外语系主任。外语系是设有英、俄两专业、六个班的大系。焦菊隐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还要给学生授课。他就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选定政治和业务都好的三位讲(师)、助(教)协助处理系务和教务工作,效果很好。外系戏称“外语系是三位讲助当权主政”。

1950年至1951年我在外语系三年级时,焦菊隐正给我们班讲授“戏剧选读”课。时任人民艺术学院的李伯钊院长邀请焦菊隐导演老舍新作《龙须沟》,经北京师范大学同意,焦菊隐承担了这项任务,兼任《龙须沟》话剧的总导演工作。焦老师在课堂上,除了给我们重点讲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体系的理论外,他还对我们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他要把这种现实主义体系的理论和手法应用到导演《龙须沟》这部话剧中去。后来,实践证明,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中获得成功,焦菊隐还给我们讲述他本人和演员们深入到龙须沟居民中体验生活等事例,使我们学生深受感动。

《龙须沟》话剧排成后,焦老师就安排我们学生观看彩排,我们可能是首批观众吧。焦先生说:“安排你们观看彩排,实际上是讲课的继续,也是这一理论的论证。”焦菊隐在教学上的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随后,焦先生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他虚心听取和认真记录学生的观感和意见,这可能成为他事后修改《龙须沟》的参考意见吧。经过师生深入探讨,加深了我们对焦先生研究探索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保存60年的珍贵的1951年日记(当时我正上三年级,并担任外语学生系会主席)中,有焦菊隐讲授“戏剧选读”,以及组织我们观看《龙须沟》和师生讨论的情况,日记中也记述了焦菊隐教授对我们说的,诸如周总理对《龙须沟》的评价和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也都观看了《龙须沟》,评价都很好,以及中央政府还给剧组拨付10万斤小米(新中国成立初期,工资按小米折算)以资表彰等情况。

焦菊隐先生在工作

三四年前,我与在美国定居的焦菊隐教授的夫人秦瑾(我与秦瑾比较熟悉。她已年近90岁,但身体尚好,思维敏捷)通电话,核实当年一些情况。秦瑾告诉我:如果一部小说搬上舞台演出,必须把小说编撰成舞台剧本,然后才能按舞台剧本排练。当年,焦菊隐为编撰舞台剧本日夜奋战20余天,他白天要去北师大工作、开会和讲课,只能晚上熬夜,甚至通宵达旦编撰舞台剧本。焦菊隐为承担《龙须沟》的总导演付出很多,非常辛苦,功不可没。焦菊隐夫人秦瑾还告诉我:话剧《龙须沟》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演出时,她陪同焦菊隐参加了这次演出。她和焦菊隐陪坐在周总理和邓颖超的身旁,焦菊隐还不断为周总理讲解说明和介绍情况。

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原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而北京大学也就迁至燕园。原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尔后北京师范大学搬迁到北太平庄新址。北师大外语系英语专业的四年级学生(包括我本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继续学习,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改学俄语。北师大外语系英语专业撤销,外语系改为俄语系。当时外语系英语专业的教师分别调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首都师范学院等单位。由于工作需要,焦菊隐教授离开了北师大,调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副院长兼总导演,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话剧事业。

在焦菊隐教授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导演的十多年里,他继续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引导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出一批精美的舞台艺术,成功地导演了《龙须沟》《蔡文姬》《武则天》《茶馆》等优秀话剧,开创了人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这也是焦菊隐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焦菊隐在艺术创造上的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所知,令人为之折服,他为中国话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焦菊隐老师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逝世,至今已有40年了。我受教于焦菊隐老师,聆听教诲,工作交往已是60年前的往事了。为给历史学者留下一页真实的史料,我撰写这篇回忆文章,也作为我对焦菊隐老师的崇敬思念。

(作者:万慧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退休干部,本文节选自《百年潮》2014年第2期)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