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师恩难忘
发布时间: 2019-05-20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生养自己的父母外,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1954年我入学时,北师大教育系有一个阵容非常强大的教师队伍。其中许多老师都直接或间接对我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我只想介绍几位对我“走进心理学”影响最直接的老师。

引导我“走进心理学”的第一位老师是彭飞老师。

1954年9月,在教育系的迎新会上,我见到了彭飞老师,他当时是教育系系主任,大家都尊敬地称他为“彭主任”。当时的教育系被称为全国教育科学的“母机”,系里邀请了许多著名的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来讲学,办了多个心理学进修班、专修班,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彼得罗舍夫斯基教授开设的讲座,如同向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心理学的窗户。

我们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普通心理学。那时候,心理学教研室的教授还不多。当时听说给我们讲课的是彭飞老师,既是教授,还是系主任,大家都特别高兴。彭飞老师讲课很有风度,高高的脑门,时常穿一件长大衣,讲话快慢适度,言简意赅,逻辑性很强,常常能给学生一种震慑力,学生都爱听,笔记也好记。入学前,我对心理学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因此第一印象就特别重要。心理学既有社会科学的特点,也有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个特点对我有很大吸引力,我对心理学的兴趣可以说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培养起来的。1958年,我毕业后,留校任教,系里安排我辅导普通心理学,主讲教师还是彭飞老师,我负责课后辅导。当时班上有一位从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学生,听课有困难,记不下笔记,彭飞老师特别叮嘱我去帮助她,每次课后我都要安排单独的辅导和答疑。彭飞老师还常常很谦虚地告诉我,在心理学领域,自己是半路出家的,没有受过心理学的科班训练,你们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德才兼备的心理学家。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思想上、工作上都还不成熟,彭飞老师总是用非常宽容的态度,对我进行帮助,让我感到在他身边工作非常安全和顺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彭飞教授

1960年在彭飞老师的主持下,北师大教育系成立了心理学专业,为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基地,也为以后心理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心理学专业建立的同时,在他的主持下,还开办了心理学研究生班。彭飞老师从校外聘请了多位老师给研究生班上课,如荆其诚、李家治、刘范老师等,并安排从苏联回国的王文宁老师担任班主任。后来这个班的学生在我国心理学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彭飞老师和心理学专业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1980年学校建立了心理学系,彭飞老师任首届心理系主任,朱智贤老师和我担任副系主任,这样让我有机会在彭飞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参与心理学系的建设工作。那时心理学刚刚恢复,百废待兴,彭飞老师积极带领我们进行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他为人谦虚,胸怀开阔,作风正派,办事公允,关心年轻人,注意团结系里方方面面的老师共同工作。他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安排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访问,这对文革后心理学的恢复和建设起了重要作用。1979年,彭飞老师推荐我参加了出国的外语考试和培训,接下来又支持我以访问学者身份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进修,这些安排都为我以后在学术上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我从知觉研究转向汉语认知的研究,就是从这次出国访问开始的。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我的收入很低,买不起收音机,无法收听英语广播。为了支持我学好外语,彭飞老师把自己心爱的一部“熊猫牌”收音机借给我用。接下来,彭飞老师还安排了多位中青年老师先后去美国学习和短期访问,还帮助一些年轻老师解决了长期两地分居的问题。彭飞老师看上去很严肃,不苟言笑,其实他很关心学生和年轻老师。他默默无闻地为北师大心理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建设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彭飞老师还参加了曹日昌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的编写,这部教材奠定了《普通心理学》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础。1981年后,我担任了近10年的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主编了《普通心理学》教材,前后出了四版,并因此获得过多项北京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饮水思源,我的这些成绩也都得益于彭飞老师当年的指导和帮助。

(本文节选自《彭聃龄先生自述》,刊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315期)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