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我国古地理研究的开拓者——周廷儒教授
发布时间: 2018-11-05  

周廷儒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全新世分会副主任委员。周先生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的开拓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学报》副主编。

周先生1909215日出生于浙江省新登(今富阳)县松溪镇一个小商家庭,九岁丧父,小学毕业后,远离家乡到嘉兴的一个教会中学读书。1929年秋考入国立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学习,在德国区域地理学家克雷德纳和地貌学家潘塞指导下,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地貌学、气候学、植物地理学、比较地理学等多种课程,而且考察了广东、广西很多地方,特别对南岭和华南沿海一带的考察,更富有开创性。1933年以《广州白云山地形》的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给潘塞教授当助手。受潘塞教授影响,对地貌学发生了兴趣。1937年,抗战爆发,他到了大后方,获得中英庚子赔款的补助,在西南联大地学系张席褆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云南西部大理、宾川一带的地貌与地震,同时在西南联大史地系讲授普通自然地理学。1940年,完成研究论文《云南大理地区的地震与地貌的关系》。1941年,中国地理研究所在四川重庆北碚成立,他应聘担任助理研究员。1942年,他被晋升为副研究员,同时他又应当时北碚的复旦大学史地系主任周谷城教授之聘,在该系兼课,任付教授,主讲地貌学。同年夏天,他参加了地理研究所与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联合组织的西北史地考察团。他们由兰州沿湟水谷地过青海湖到柴达木盆地,又翻过祁连山,穿河西走廊到敦煌,沿途搜集资料,最后与李承三教授合作编写了《青海地理考察纪要》,他自己撰写了论文《环青海湖山牧季移》、《从自然现象证明西北历史时代气候之变迁》等。

周廷儒院士

1946年,周先生获得中英庚子赔款补助留学的机会,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这里集中了国际地理界很多著名学者,包括《文化景观》学派的创始人,美籍德裔学者索尔、美籍瑞典学者莱利等。周先生一方面攻读各门课程,另一方面在索尔教授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他以在西北史地考察中搜集来的祁连山、青海地区地理资料为基础,把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统一起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1948年完成论文《祁连山和青海地区民族迁移的地理背景》。他的论文得到索尔教授的高度赞赏,获得硕士学位。正当周先生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祖国人陆的解放已成定局。当他接到国内好友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黄国璋教授的聘请时,立即作出果断的决定,闯过重重困难,于1950年初回到了祖国大陆。

周先生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又任北师大地理系主任。

周先生在北京师大曾主讲地貌学、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学等多门课程,他特别强调实地考察在地理学发展中的特殊意义,所以十分重视野外实习和考察工作,他曾带领学生去过张家口、承德、赤峰、盖县、大连、烟台等地,让学生在人自然中获得实际感受,分析现象,归纳事实,总结规律,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活。

解放初期,祖国建设蓬蓬勃勃地开展,周先生积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1951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织的华南地貌考察,与施雅风、陈述彭教授等,到了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完成了华南地貌区划的任务,

1956年至1959年,周先生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中苏合作新疆综合考察队,每年春天出队,初冬收队,工作8个多月。1960年进行了室内总结,这,次考察历时四年之久,规模之宏大,成果之丰硕,实属少见。他们第一年考察北疆,分三条路线走上阿尔泰山的南坡,两次穿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同时考察了天山北麓玛纳斯河等山前地区。1957年,他们攀越天山山脉,到了吐鲁番、焉耆及山南山北很多地方,考察了地貌、冰川、冻土、草场资源、山前地带的水系等多项内容,并重点考虑了伊犁谷地和人小尤尔多斯盆地。1958年,他们考察了南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塔里木河,塔里木河变化多端,在水资源利用问题上,各有关单位争论很大,周先生率队对塔里木河中游河道变迁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他所写的《新疆塔里木河中游的变迁问题》一文,阐明了干旱区冰川补给河流的河道变迁规律以及河道整治开发利用的方针,此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当时苏联科学院将此文译成俄文,收集到苏联科学院出版的《昆仑山与塔里木》一书中。对于博斯腾湖的考察,他认为不能只图一时用水之需就大量调水出去,必须保持一定的水量,否则湖水变干,浓缩变咸,鱼要死,芦苇也将枯萎,必须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保持整个湖泊的生态环境

1959年,他们最后一年的野外工作时考察昆仑山区,对地貌、冰川、火山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总结考察成果,周先生所撰写的有关新疆地貌、自然地理、古地理方面的论文,在全国学术性刊物上已发表的有十多篇。同时他与新疆考察队地貌组其他同志一起撰写了由他主编的《新疆地貌》专著。

赵济、周廷儒、张兰生、史培军讨论中国自然灾害问题

周先生在他长期的地貌、区域自然地理的研究中发现,如果不去查明全部自然历史过程,想了解现代自然界规律的特点是不可能的,只有了解过去,才能知道现在,了解现在,才能预测未来。根据这一观点,他在1960年撰写了《中国第三纪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一文,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好评。接着又发表了《新疆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主要类型及其和地貌气候发展的关系》,《于新疆最近地球历史时期古地理问题》等论文,开始了他古地理研究的方向。

为了开拓我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为了培养中青年教师与研究生,1952年他在北京师大地理系开设古地理学课程,并编写了讲义。与此同时,在他的倡议下,在北京师大地理系成立了古地理研究室,并带领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岱海地区第四纪古地理的研究工作。1964年,他又带领研究生在山西北部大同、阳高等地进行了地貌与第四纪、综合自然地理等方面的考察与研究。

文革期间,他受到四人帮的迫害,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科学研究事业。1972年恢复工作后,他积极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祯教授组织编写《中国自然地理》专著的工作。

编写《中国自然地理》专著是他多年的夙愿。他主动承担了古地理分册的任务,负责编写新生代部分。经过四年的辛勤劳动,约50万字的初稿完成了。在1977年召开的审稿会议上一致受到好评。该书已于198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1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除陆续撰写了《论罗布泊迁移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第四纪古地理研究的进展》、《中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分异》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探讨》、《新生代以来中国自然地带的变迁》等论文外,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古地理学》(1982)。

1980年,周先生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他还带领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到河北秦皇岛和山东烟台进行新生代古环境的考察。为了开展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的研究,1981年亲赴庐山,1982年又到安徽黄山进行野外观察和分析研究。为指导由科学基金资助的《泥河湾湖盆区第四纪古地理综合研究》的课题,1980年至1982年曾数次亲赴泥河湾进行实地考察。

周廷儒院士八十寿辰

总观周先生一生的科研教学生涯,他除积极参加高等学校地学的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和编写中小学地理课本,是一位杰出的地理教育家外,又是我国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地理学家,特别在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方面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地理学的对象就是野外考察之所见,周先生非常重视实践,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几乎都是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再经过周密细致的综合分析而得出来的。他的野外工作经验,在我国当代地理学家中是出类拔萃的。

1979年以来,周廷儒教授共培养了9名硕士生(5名已毕业),现正在培养4名博士生,还选送了5名研究生出国留学。最近加拿大、苏联等国的国际学术组织,又邀请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与王乃梁、沈玉昌先生合写的英文《中国地貌》一书已完稿,正准备出版。他撰写的《古地理学》正要修订第二版,而且还准备着手编著《中国区域地理学》专著。周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且身体有病,但他仍在顽强地继续从事地理科学研究与地理教育工作,们衷心说愿周先生在地理科学领域中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任森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shdxsh@bnu.edu.cn